簡體
書評
書評
書評:《教會的更新》,肯特·卡爾森、邁克·盧肯 合著

福音派圈子中以慕道友爲中心的風氣盛行。這樣的風氣假定教會每週聚會的主要目的是吸引非基督徒。在這樣的風氣下教會崇拜的內容和風格應盡可能符合非基督徒的喜好,出席人數的增長更是衡量成功的絕對標準。這種風氣仍然支配著許多教會的運作系統,哪怕是一些自稱秉持改革神學立場的教會也不例外——但是他們的神學立場意味著他們的事工理念應該有所不同。

然而對這種風氣的不滿也越來越多。發起和推廣了這一運動的柳溪教會(Willow Creek Community Church)最近進行了一項廣泛的調查,結論是在幫助基督徒在基督裡成長和成熟上他們做得很差。而且如果傳聞可信的話,那麼許多追隨該教會腳步的牧師似乎也得出了類似令人不安的結論。

肯特·卡爾森(Kent Carlson)和邁克·盧肯(Mike Lueken)就是兩位這樣的牧師,他們在加利福尼亞州薩克拉門託(Sacramento)郊區橡樹山教會(Oak Hills Church)共同牧養教會,也是新書《教會的更新:當一間以慕道者爲中心的教會開啓屬靈培育時》(Renovation of the Church:What Happens When a Seeker Church Discovers Spiritual Formation)一書的作者。

一個娓娓道來的教會更新故事

《教會的更新》講述了卡爾森和盧肯如何以及爲什麼將一間以慕道友爲中心、看似欣欣向榮的教會轉變成一間以培養耶穌的成熟門徒爲中心並使之貫穿整個教會生活的教會。

這是一個很好的故事,卡爾森和盧肯講得很好。帶著令人放鬆的自嘲和顯明的謙卑,他們講述了在建立一間福音派真教會的良好初衷下,他們如何打造了一個以表演和娛樂爲導向的怪物,這個怪物每週都在求餵飽,而且胃口越來越大(第 1 章)。然後在一次教牧退修會上,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這次退修會在「唐納湖」(谷歌搜索「Donner Party」。「唐納大隊」指的是一群在 1846 年春季由美國東部出發,預計前往加州的移民隊伍由於錯誤的資訊,受困在內華達山區度過寒冬。在惡劣的環境下,接近半數成員遭到凍死或者餓死,部分生存者依靠食人存活下來。——譯註),他們戲劇性地認識到:

按照人們的消費主義需求吸引他們來到教會,這與邀請人們(用耶穌的話說)爲了找到生命而捨棄生命有著直接不可調和的矛盾。我們慢慢意識到,我們用來吸引人並且正在塑造人的方式違背了基督之道。(35 頁;第 2 章)

他們進一步解釋了這個關鍵的轉折點:

爲了幫助人們更完全地跟隨基督,我們必須完全改變我們吸引人來教會的方法。隨著大家在退修會上更多的分享,我們開始慢慢地意識到,要忠於耶穌的福音,我們不僅不能利用消費主義,反而必須用一種先知性方式來挑戰這個與聖經背道而馳的價值體系。(35 頁)

這開啓了一個重新思考神學和方法論的過程,在接下來的幾年裡,橡樹山教會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與此同時教會規模大大縮小了。第三章講述了過渡時期的故事,第十二章和後記反思了錯誤並且展望了未來。第四章到第十一章探討了他們由內而外改變教會的神學和教牧問題:福音(第四章)、消費主義(第五章)、教牧雄心(第六章)、共同牧養(第七章)、教會論(第八章)、屬靈塑造(第九章)、傳福音(第十章)和敬拜(第十一章)。

值得學習的地方

這個故事及其所附帶的神學和教牧反思有許多值得學習的地方。

謙卑、品格和教牧智慧

首先,這本書寫得謙卑而透明;作者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罪和失敗。他們的作品展現出了他們受基督塑造的品格,而這些品格正是他們在努力教導會眾的,他們也以身作則地爲會眾樹立了榜樣。這些弟兄在反思改革教會的曲折經歷時,展現了豐富的教牧智慧。

對以慕道友爲中心的深刻批判

此外,這本書還對以慕道友爲中心的風氣進行了一些深刻的批判。

例如作者自問:「多大程度上我們的教會是圍繞著那些對成爲耶穌的真正門徒毫無興趣之人的需要而建立的?」

關於人員流失到其他更光鮮教會的問題,他們敏銳地評論道:「如果我們通過提供所有這些宗教利益來吸引人們,那麼當他們真的接受這些宗教利益的時候,我們就無需驚訝了。」(67 頁)

此外他們還寫道,以慕道友爲中心的模式給牧師和教會同工帶來了績效上的重擔,「一旦我們向大家傳達了這樣的信息:他們只要來我們教會就會收穫驚喜,那麼我們每週都要製造驚喜,這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重擔。我們沒有休息的時間。如果某個週末有次特別美好的體驗,我們就會驅使自己在下一個週末做得更好。」(27 頁-28 頁)

最後,他們摒棄了慕道友哲學中內置的數字崇拜:「失去外在驅動可能是上帝在揭露我們隱藏的執念,加深我們對祂的依賴。追求外在成功的代價可能太高了。給外在驅動的底線帶來負面影響的決定並不一定是錯誤的決定。」(163 頁)

門訓的中心地位

本書的另一個亮點是作者堅持門訓在教會生活中的中心地位。他們意識到,無論教會事工取得了什麼成就,絕大多數來教會的人並沒有逐漸塑造出基督的品格——這使他們認識到事工理念上的危機。使人作門徒的負擔是促使他們對教會進行徹底改革的催化劑。他們的教會改革議程就是大使命的議程(太 28:18-20)。正如這些弟兄所認識到的,教會遠不止是聚集一群人或引導人們做出一個並不帶來真正轉變的一次性決定,他們這樣的認識是對的。

我們在崇拜中的作爲在宣講信息並塑造品格

還有一點值得我們學習,就是作者認爲教會在集體敬拜中所做的每件事都在傳講信息,並在塑造品格。與許多當代福音派基督徒不同,卡爾森和盧肯正確地認識到我們的信息和我們的方法是緊密交織在一起的。(57 頁)他們總結自己以前的事工方法:「我們崇拜的方式、崇拜的風格、事工背後的基本價值觀——這些都傳達了一個『福音』——在這種福音中,接受耶穌是必須的,但成爲耶穌的門徒卻是可選的。」(56 頁)。換句話說,「我們吸引人的方式同時也是我們訓練人的方式。」(67 頁)。用瑪爾瓦·道恩(Marva Dawn)的話說:

「我們在基督徒群體中集體崇拜的方方面面都會影響我們成爲什麼樣的人。換句話說,我們的敬拜儀式在塑造我們成爲某類人。如果崇拜是以神的故事爲中心,我們就會成爲生命更深地扎根於神的人。如果我們的敬拜儀式以我們個人的品味、需要和慾望爲中心,那麼它就會成爲另一個讓我們內心自我陶醉的地方。(152 頁)

作者這樣的洞察還引導他們對集體敬拜進行了一些頗有益處的寬泛討論。他們按照內容、結構和風格的順序提出了一個範式,是個有用的工具來幫助我們思考集體敬拜中什麼是最重要的(153 頁及以下各頁)。我很高興地看到,作者特別強調了聖經中關於救贖的整個故事應該貫穿於我們的敬拜,並激起我們在敬拜中的回應。(153 頁)

需要批判的問題

儘管有這些優點和洞見,但也有一些值得批判的重要問題。

「靈性培養」的方法

首先,我不太贊同作者所說的靈性培養的總體方法。

儘管作者靈性培育的願景在某些方面比當代的消費主義有了本質上的改進,但仍然過於個人主義了。也就是說,在塑造基督徒品格方面它沒有讓教會共同生活發揮應有的作用。

例如他們寫道:「在唐納湖退修會之後的最初幾年裡,我們一直專注於個人的效法基督之旅。」(168 頁)然後,他們闡述了這樣的焦點如何促使他們鼓勵人探索自己的過去、成長的需要以及慾望、憤怒、擔憂的根源。爲了促進這種探索,「我們教導獨自、安靜地花時間與上帝獨處。」(168 頁)

這種靈修方式給人的印象是基督徒的成長完全發生在我與上帝之間,純粹是個人的事情。我隱居修行,然後與其他基督徒聚在一起接受教導、敬拜和侍奉,以此作爲我個人所作之事的補充。

但新約中描繪的門訓是個人成長和團體成長在根本上相互關聯(弗 4:11-16)。作爲基督徒,我們主要通過教會生活成長和成熟。成員幫助身體成長——這意味著互相幫助成長。我們在建立他人的同時,也得到了建立。基督徒的成長從根本上說是一個團隊的努力。

卡爾森和盧肯在同一層面清楚地理解了這一點,他們所論述的集體崇拜中的品格培養表明出這種認識。此外作者還解釋說,他們認識到他們新方法中的個人主義傾向,並正在努力加以糾正。但這一合乎聖經的見解似乎尚未貫穿他們整個屬靈培養計劃而發揮作用。

其次,即便往好處說,也不得不指出作者們所借鑑的靈性培育方法沒有以強有力的福音神學爲基礎和依據。例如,他們描述了自己如何受到羅馬天主教神祕主義者作品的重要影響,如十架聖約翰(St.John of the Cross)和阿維拉的特蕾莎(Teresa of Ávila,32 頁)。在關於敬拜的一章中,他們在篇首就講述了在修道院進行的爲期五天的靜默獨處(147 頁及以下)。至少,這裡所列舉和倡導的一些靈修方法既不是來自聖經的命令,也沒有聖經中的榜樣。此外,許多推薦的做法實際上都脫離了神的話語,似乎把靜默沉思視爲一種與任何聖經內容無關的恩典管道。

問題是靈修不能與神學脫節。我們作爲基督徒如何成長,必須根植於聖經所啓示的上帝在基督裡爲我們所作的一切。

模糊的教會論

第二個問題是教會論有些模糊。這裡最大的問題是儘管作者努力用合乎聖經的術語來定義門訓,但他們卻明確希望把那些不理解或不打算按照聖經要求生活的人納入「門徒」之中。

例如他們寫道,雖然教會明顯包含了那些明白跟隨耶穌意味著什麼的人,但「也包含了那些不明白、也真的不怎麼在意這些的人。」(100 頁)他們還認爲,雖然「宗派是由那些明白宗派的要求和期望、並同意按照這些要求和期望生活之人組成的,」(106 頁)但教會「不是一個宗派,而是一個兼收幷蓄的共同體,由對教會委身程度不同、對跟隨耶穌和追求屬靈塑造熱情不同之人所組成。」(107 頁)

作者的確肯定了我們需要互相督責,服從權柄,並和與我們不同之人和平相處(110 頁)。教會應該歡迎朋友和慕道者來教會並與他們建立正式的關係,同時教會也應該確認其成員,但我擔心作者沒有區分慕道者和教會成員之間的身份差異。

是的,基督徒並不完美。是的,我們的情感會搖擺。是的,我們的順服會前後矛盾,我們的知識也過於片面。但教會仍需在某處劃出一條界線,以區分教會裡面的人和外面的人(林前 5:12;太 18:17)。如果一個人不明白跟隨耶穌意味著什麼,也不打算以這種方式生活,但教會卻讓他以爲自己可以成爲基督徒——也就是讓他加入教會的含義——這樣做對任何人都沒有幫助。

如果教會沒有清楚界定誰不是基督徒,那麼她也就說不清楚誰是基督徒。如果一間教會故意讓那些生活方式與耶穌的教導毫無干系的人加入,讓那些不打算作耶穌門徒的人加入,那麼她就會不斷地破壞自己呼召人成爲門徒的努力。

結論

關於這本思想深刻的書,還有許多可圈可點之處。我非常欣賞作者的謙卑、坦率、教牧洞察力、對消費主義驅動型事工的敏銳批評、對門訓的關注以及對敬拜如何塑造品格的見解。然而,我無法贊同他們所使用的所有材料,也無法完全贊同他們對教會的願景(或他們對「國度的福音」的闡述,但這個改日再談)。

儘管如此,我還是爲這些弟兄所講述的故事以及他們所做的工作而感恩。我希望他們的榜樣能鼓勵偶然讀到這本書的牧師們,在以慕道友爲中心的主流範式之外,尋找其他的方式來建立教會。我希望這些人不會轉向沙漠之父或托馬斯·默頓(Thomas Merton),而是轉向聖經,轉向其他對聖經中關於靈性塑造和教會的教導有更深入思考的人。例如,研究加爾文的《基督教要義》和註釋書,或英國清教徒的大部分著作;或唐納德·惠特尼(Donald Whitney)新近關於靈修的著作、彼得·亞當(Peter Adam)的《聽見上帝的話語》(Hearing God's Words,中文名暫譯)、或約拿單·李曼(Jonathan Leeman)的《迴響》(Reverberation)。


譯:DeepL;校:Jenny。原文刊載於九標誌英文網站:Book Review: Renovation of the Church, by Kent Carlson and Mike Luken.

作者: Bobby Jamieson
2024-07-30
教會
禱告
文化
復興
1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