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文章
文章
到底誰是福音派?

原文標題與鏈接:Who Exactly Are the Evangelicals?

翻譯:路程。

 

似乎一個新的暴風雨,或至少是暴風,最近在「福音派」這個詞的周圍聚集環繞。越來越多自認爲是福音派的人士正意識到,不是每個人都擁有相同的信念,甚至核心教義方面也是如此。作爲回應,一些人已經開始寫信仰宣言,嘗試重新聲明福音派的身份特徵。其他一些人則著書並且舉辦大型會議,爲了要使整個運動重新定位。而另一些人則決定最好把他們統稱爲「後福音派」。

但是這個問題並不是最近才有的。要確認誰是福音派從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爲福音派一直是一個多樣化的運動。路德想讓他的跟隨者被稱爲「福音派」,意思是屬福音的人(其實是他的敵人給他的跟隨者取「路德宗」的稱呼)。宗教改革其它支流也很樂意共享福音派的稱謂(正統的路德宗創造了「加爾文主義者」這個詞,作爲他們區分與改革宗在聖餐禮上的不同觀點的途徑)。隨著敬虔主義與奮興主義的出現,「福音派」的標籤開始到處被使用。今日,福音派成爲了一個模糊不清的頭銜,以至於一些教會歷史學家,諸如喬治·馬斯登,所給出的定義竟然是:「任何像葛培理這樣的人」。

然而倘若我們稍微帶一些歷史的視角看這個問題,就不難發現爲何這些風暴經常出現:福音正與福音派永久地分離,這就是爲何人們很難知道誰是福音派。

敬虔主義與奮興主義

「福音派」這個術語在宗教改革時期被廣泛使用,爲了要澄清和宣揚福音。聖公會,長老會,以及那些布賽爾、加爾文、諾克斯和貝扎等歐陸改革宗的追隨者們也喜歡「改革宗」這個詞,因爲他們的目標並非是要建立全新的教會或宗派,而是要改革歷史上傳承下來的教會。然而,儘管路德宗和改革宗有些重要的分歧,他們仍然肩並肩捍衛福音,抵擋羅馬天主教和重洗派。

然而,敬虔主義與奮興主義的出現,使得情況變得複雜。起初,敬虔主義是在路德宗與改革宗內部的改革運動,鼓勵教義與敬虔之間更深的聯合。然而,敬虔主義最終開始變得像重洗派一樣。奮興主義(英國和美國)將敬虔主義推離宗教改革的根基。

甚至在第一次大覺醒期間,進入福音派陣營的關鍵要素是支持復興。許多路德宗和改革宗牧師在預期復興的時間上顯得矛盾不已,並對教會的日常事奉存有很低的看法。但是在第二次大覺醒時期,問題顯露無疑。焦點從對神透過預定的方式在基督裡的拯救工作轉移到透過實用主義的方法和「奮興」強調人的決定。第二次大覺醒的主要人物,查爾斯·芬尼(1792-1875),甚至否認原罪、代贖、唯獨因信稱義、以及重生的超自然本質等教義。

第二次大覺醒以芬尼爲代表,創造了一套以信心與實踐整合的系統給自我依靠的群體。福音派—也就是十八世紀晚期的更正教—其實是所謂創新的源頭。教義方面,它臣服於現代主義者對人的本質與進步的樂觀傾向。敬拜方面,它把道與聖禮的事奉轉變成娛樂、社會改革,以及在名流文化中創造「上等」的制度。在公共生活方面,它模糊了基督的國度與世上的國度,並且幻想基督的統治可以透過基督徒在道德、社會以及政治方面的活動被世人看見。除了他們短暫的宣揚以外,對於整個運動的約束,對於「企業家名流傾向」的懲戒,亦或是對其「復興」的質問,幾乎沒有任何嚴肅的探討。

在這條路上,福音與福音派漸行漸遠;信息屈從於方法。美國人的宗教變成朋霍費爾所描述的:「沒有宗教改革內涵的更正教。」

「兩個極端在此匯聚」,普林斯頓神學家B.B.沃菲德對十九世紀末的保守敬虔主義與自由派理性主義者做出評價。「敬虔主義者和理性主義者看上去『道不同不相爲謀』。他們也許有不同的原因輕看神學,並且有遠見的牧師也不會花時間在這個上面。他們其中一方如此愛神,而另一方並不愛神,並不想要認識他。」

沃菲德的荷蘭同僚赫爾曼·巴文克觀察到:「諸如德國的敬虔主義和英格蘭和美國的循道宗這類大的運動有個共同點,就是將信仰的客觀中心性變爲主觀。而神學方面因爲追隨這個傳統而產生了康德、施萊爾馬赫以及他們的學派。」在美國的更正教敬虔派受過良好教育的分支傾向於融合進現代主義,然而其基要主義的分支則產生了憤世嫉俗、不抱幻想的年輕人,他們認爲前者更吸引人。不管是現代主義者,比如哈里·愛默生·福斯迪克,還是基要主義者,比如鮑勃·瓊斯,我們都可以從他們回朔到芬尼以及他留下的遺產。

宗教改革支流

然而,美國福音派裡的宗教改革分支並沒有消亡。老普林斯頓是一個尤其富有生命力的源頭,來更新和保衛福音派的遺產。路德宗裡有C.F.W.沃爾特,長老會裡有阿奇巴爾德·亞歷山大,公理會有提摩太·德懷特,聖公會裡有威廉·懷特,浸信會裡則有以撒·巴庫斯,他們都共同擁有宗教改革的信念,對抗不信的潮流。在福音派合作的宣教領域、事工領域、以及忠心的學術界,越來越多好的現象已經(並且正在)發生。

像沃菲德和賀智這樣的教會領袖把自己特別看做繼承宗教改革的福音派,並且努力把美國的更正教帶回這個支流。他們也堅定委身於自己宗派許多國內或海外的宣教事工,同時也使他們與其他宗派的福音派人士一起有穩固的團契與合作。

然而,沃菲德已經看到福音派身份的矛盾張力使得自己無法再成爲福音派陣營的支持者。1920年,一群福音派人士推動一個「福音派教會聯合的計劃」。沃菲德評論他們的「信條」說,作爲一個長老會人士看了這些內容,只能說這份新的信仰告白雖然「沒有包含任何福音派否認的」,但是「也沒有包含任何天主教信徒會否認的」。

這份信條裡沒有因信稱義。並且這意味著所有宗教改革以及繼承者們都被排除在外了……信條裡也沒有基督寶血的贖罪祭。這也意味著中世紀教會也被排除在外……信條裡沒有罪和恩典的教義……我們不再需要認罪;我們不再需要承認有罪這樣東西的存在。我們只需要相信聖靈是「引導者和安慰師」—理性主義者不也是這麼宣稱的嗎?並且這也意味著偉大的奧古斯丁與伯拉糾異端爭戰而贏得的勝果都一起被排除在外……同樣,早期教會傾力爭辯的基要真理—三位一體,基督的神性都在這份信條中被拋棄。沒有三位一體,沒有基督的神性,也沒有聖靈的教義。

如果因信稱義是福音的中心,沃菲德想知道,「福音派」是如何從他們共同的信仰告白中略去這一點的?他問道:「二十世紀的長老會是否認爲這種信條對於福音派事工的合作來說足夠了?那麼這樣的福音派事工丟失了福音。這個信條所忽略的恰恰就是福音本身。」我們再一次看見,福音與福音派分離開來。沃菲德總結道:「『相交』是一個好的詞彙,而且是巨大的責任。但是按照保羅的說法,我們的團契相交必須堅固福音。」

朋霍費爾在結束其在美國的演講之旅後對美國基督教的診斷(沒有宗教改革的更正教)似乎是合理的。他寫道:

美國的基督教已經失去了宗教改革的繼承。他們有著名的奮興佈道家,牧師和神學家,但是教會沒有神的道,沒有耶穌基督,也沒有宗教改革精神……美國的神學和美國的教會從沒有明白被神的話語歸正的含義和重要性。到最後他們也沒明白,神的標準規範基督的教會以及基督徒的成聖,並且神把他的教會建立在遠超過宗教與道德的基礎之上……在美國的神學裡,基督教本質上仍然不過是宗教和道德…….基於這個原因,對於他們的神學而言,基督的位格和工作就變成他們的背景,並且一直被誤解,因爲他們沒能發現其實這才是審判與赦免的基礎。

今天的福音派在哪裡?

今天,敬虔主義和奮興主義的惡果仍然存留。許多人想當然認爲那些最在乎教義的人一定對得著失喪人群毫無興趣(或者也被成爲「未在教會裡的人」)。福音派常常被挑戰要在固守傳統重視宣教中二選一,這兩方常常被矮化。早期的福音派將福音教義的純正與福音事工的向外拓展緊緊聯繫在一起,而今天的福音派卻漸漸爲形式(「當代的」與「傳統的」)、政治性(「具有同情心的保守主義」或是最近進程神學家對奮興主義的重新發現)以及明星領袖所定義,而不是其對神論、人論、罪論、救恩倫、歷史目的以及末日審判等教義的確信。

我知道並非今日所有的「信條」都像沃菲德所批判的那樣簡化。美國的基督教也並非沒有真道的捍衛者。全美福音派協會的信仰告白確認三位一體、基督神性—透過他所流的血帶來替代性和救贖性的犧牲、以及超自然重生的必要性。然而,其中並沒有提到稱義—沒有地方教會的章節—關於教會的唯一認信是「在主耶穌基督裡信徒的屬靈合一「。洗禮與主餐甚至都沒有被提及。

諷刺的是,今日真正的福音派信仰往往都存在於福音派運動以外,並且在福音派內部反而有許多爭論。漸漸地,福音派更多質疑聖經的權威性(更不用說其充足性)以及其它不同福音派曾經一致認信的基要信仰。根據我所看到的資料,大多數美國福音派忽視許多基督教的基要真理。相反,到處是基督徒社會學家史密斯描述的「道德主義式的、療傷式的自然神論」。事實上,在福音派教會成長起來的人們越來越擁抱這種無形的屬靈觀,反對那些幫助你區分真正福音派的基督教信條。你看到福音與福音派之間的分離了嗎?

同時,我們卻常常從一些意想不到的人那裡發現他們對歷史的基督教,包括宗教改革精神卓越的捍衛。

一個「綠色莊園

行文至此,我依然相信「福音派」有其一席之地。爲什麼?很簡單,因爲我們仍然擁有福音。在我看來,福音派最好成爲「綠色莊園」,就像傳統新英格蘭地區城鎮中心的公園,以至於每個人都能認出福音。它應該成爲不同教會的信徒聚集一處的地方,在那裡他們可以討論共同認信的真理,也可以探討彼此的不同。他們幫助彼此持守正直。

在現有階段,教會是一群天路客。我認爲改革宗的信仰告白是對聖經教導最忠心的概述。然而透過與其他宗派傳統的基督徒相交,透過他們挑戰我更深、更全面地思考自己所忽略缺失的地方,我的信仰也更加扎根。

「綠色莊園」也提供一個共同的領域,以至於基督徒可以向非信徒見證他們共同的盼望,也提供一個共同的地方,以至於基督徒的愛可以在特定的社群中服侍我們的鄰舍。真正的危險在於,「綠色莊園」被近乎伯拉糾式的潮流和自我依靠的幻想所取代,他們以爲自己的教堂建築物可以取代福音與教會的核心意義。


許可聲明:你可以各種形式使用、複製與分發本文,但不允許修改文中內容(更正翻譯錯誤除外),不允許收取超過複製成本的費用,並且分發不得超過1000個拷貝。如果要在網絡或郵件中轉貼,請務必保留原文與譯文鏈接。任何例外需徵求九標誌中文事工的許可。

請在分發時保留本許可聲明。9Marks網址:cn.9marks.org,電子郵件地址:chinese@9marks.org

作者: Michael Horton
2016-03-01
教義
二十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