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文章
文章
再思同質性:教會族群多元化的聖經依據

我是基督徒,印度人,曾是個搖滾音樂家。我在南印度長大,生活在我們印度城市大熔爐中的亞文化中。

我大學的最後一年,主的救恩臨到了我。我很快就發現身邊環繞著一群與我完全不同的人——他們的種族和文化和我的不同,語言和我的不同,吃的食物和我的不同,甚至連他們對音樂的喜好也和我完全不同(他們居然不知道深紫樂隊 [ Deep Purple] !)。我感到不自在嗎?是的。但當時令我驚訝,現在仍然讓我驚訝的並不是我們之間的巨大差異和在我們中間顯示出的「不同」。不,讓我感到驚訝的是儘管他們之間存在著種種差異,但他們團結一致、情同手足——在我歸信耶穌基督之後,我也融入了這樣的合一和弟兄情誼,因爲耶穌基督拆毀了所有的隔斷使萬民同歸爲神家裡的人。

無論在北美還是在世界各地的宣教工作中,教會發展的「同質單位原則」(homogeneous unit principle)都毫無疑義地被認爲是門徒倍增和「策略性」植堂最有效的方法。[1] 教會增長大師們說,沿著現有的社會脈絡和網絡傳福音,讓人們不必跨越種族、文化或階級的障礙就能成爲基督徒,用這樣的方式教會成長最快。[2] 因此,要按照人們的國族和語言特徵、部落或種姓、社會和經濟地位、教育水平、職業,甚至共同的親和團體(圍繞共同興趣或共同目標而形成的團體,個人正式或非正式地屬於該團體。——譯註)——如牛仔或納斯卡車愛好者團體——把他們劃分成不同的教會(這不是誇張,谷歌一下就知道了!)。教會發展的「同質單位原則」認爲,這種同質化教會成長得更快,因爲它們更容易接受可能會對跨越文化、種族或其他界限感到不自在的外來者。這種「策略性」同質充斥在許多教會植堂組織中,也連篇累牘地寫在宣教和植堂策略手冊上。但聖經支持這種樣式的同質嗎?還是聖經爲地方教會提出了不一樣的願景?

本文的寫作目標是批判教會成長的「同質單位原則」,表明這個實用主義的策略與新約中使徒對教會的願景截然相反。爲此我將論證,在具備可行性的處境中下建立族群多元化的教會不僅更忠於聖經,而且這樣的教會能更充分地展現耶穌基督榮耀的福音。[3] 換句話說,教會應該力求達到與其所在的社區一樣多元。

上帝族群多元化救贖計劃的簡明聖經神學

爲了介紹基督教族群多元化願景在新約中的背景,我要簡要探討一下這個主題在聖經中如何體現。在聖經中多種語言起源於巴別塔,上帝回應了人類傲慢的反叛,混淆了他們的語言(創 11:1-9)。緊接著我們就看到了上帝救贖萬民的計劃,祂與亞伯拉罕立約,應許萬國將因亞伯拉罕的後裔而得福(創 12:1-3,22:15-18),這一應許始終貫穿整本聖經。神應許大衛後裔中將有一位成爲普世君王,上帝的律法和榮耀將因此在全地彰顯(參撒下 7:19;詩 72:17-18)。先知們進一步論述了這一願景,他們預言了榮耀的末世復興,重建和復興的以色列不僅由猶太人組成,還由來自各國各族敬拜和認識永生真神耶和華的人組成(賽 2:2-4, 56:6-8;撒下 8:20-23)。

新約告訴我們,上帝的普世救贖應許已在基督裡實現了,上帝的子民不再以猶太人的身份爲標誌,而以悔改和對耶穌基督的信心爲標誌。藉著復活的彌賽亞——祂用自己的寶血立了新約,以色列在祂裡面重新聚集、重新建立和復興。基督裡的信心提供了完全的確據使人成爲上帝新約子民中的一員。路加在《使徒行傳》中向我們展示了這個救恩在歷史上的擴散,福音像不斷擴大的同心圓一樣擴展,將那些從前在圈外的人包括了進來。上帝子民聚集在地方教會中,宣揚並反映基督榮耀的福音。新約以約翰描繪的那令人驚歎的願景爲結尾,在這一願景中無數來自各族、各方、各國的得救之人齊聲敬拜基督(啓 7:9-10)。

使徒教會的多元化

聖經神學的普世救贖願景能夠幫助我們理解使徒教會的模式。在新約中,基督救贖工作多姿多彩的榮耀彰顯在跨越了種族、文化、社會經濟甚至語言界限所建立的地方教會之中。[4] 使徒模式中顯著的異質性源於對基督裡的合一有深刻而堅定的信念,基督使基督徒與上帝和好並且彼此和好了(加 3:28;西 3:11)。[5] 他們在耶穌基督裡所共享的「合一」超越了不同人群之間的「相異」。

隨著初期教會的成長,使徒們面臨著新生教會中因多元而產生的一些問題,但他們從未將教會分割成「同質」單位。《使徒行傳》中的證據表明,五旬節時最初成立的教會由來自不同文化和語言背景的猶太基督徒組成(徒 2:5-11)。在《使徒行傳》6:1-6 中,來自不同文化和語言群體——散居各地(說希臘話的)猶太人和定居在敘利亞-巴勒斯坦地區(說希伯來語的)猶太人之間出現了張力。但使徒們並沒有將他們分開,而是任命了少數群體之中的人來服事,以此解決了這些問題。《使徒行傳》通過描述安提阿教會領導層的多樣性(參徒 13:1)進一步強調了早期教會的異質性,他們的領袖包括了一位前法利賽人(保羅)、一位前外邦人(路求)、一位前利未人(巴拿巴)、一位希律宮廷成員(馬念)和一個黑人(稱呼尼結的西面)。

《羅馬書》是保羅寫給毫無疑問由不同種族之人所組成的羅馬教會——既有猶太人,也有希臘人(羅 7:1,11:13)。保羅懇求他們因福音在愛中彼此相交,爲了他人捨棄自己的偏好(羅 13:8-10,14:1-23)。在這裡,我們看到福音不僅可以應用在個人蒙恩後的生活,還可以應用在團體的成聖生活中——基督徒必須效法基督,看別人比自己更重要,用這樣的方式與不同之人相交。

在《哥林多前書》中,保羅寫給一群來自不同背景之人所組成的教會,強調他們在基督裡的合一,勸勉他們要彼此相愛,要體貼良心軟弱之人的良心(林前 10:23-33,12:12-13)。在這兩個例子中,保羅從沒想過要按同質化原則劃分教會。更「有效」地開展福音事工或從「策略」角度讓人感覺更舒適的目標絕不能優先於耶穌基督裡的彼此相交。相反,基督徒在基督裡是一個新人的信念推動著教會內基督徒的合一,因爲基督徒要彼此相愛,就像基督愛他們一樣。事實上保羅宣稱,教會中多元人群之間的合一彰顯出神百般的智慧和榮耀(弗 3:1-10)。

早期教會還從根本上打破了社會和經濟階級的界限。保羅從根本上顛覆了奴隸制的社會秩序,他勸勉奴隸和主人要作爲基督裡的弟兄在一個教會中團契相交(林前 7:17-24;弗 8-16)。基督裡的信仰打破了社會地位所劃分的團契界限。同樣,雅各也命令基督徒對待富人不要給予特殊的優待。雅各假定富人和窮人會在合一中彼此團契,而不是根據社會經濟狀況把他們劃分爲兩個團體(雅 2:1-9)。新約聖經還告訴我們,教會是「多代同堂」的,由年輕人和老年人組成,在團契、合一和捨己的侍奉中彼此相交(提前 4:12,5:1-16;多 2:1-8;約壹 2:12-14)。

這種使徒模式的多種族多元化教會並不僅僅限於新約聖經之中,來自早期基督教歷史的證據也支持這種模式。正如大衛·史密斯(David Smith)所說:「正是教會多種族的多元特質對分裂的羅馬世界產生了影響,並且帶來了基督教運動的發展。」[6] 同質化的教會只會強化社會現狀,而聖經的證據卻告訴我們,福音以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方式打破並跨越了種族、社會、經濟和文化的障礙

新約對種族中心主義的駁斥

同質化教會與新約背道而馳的另一個原因是,它助長並強化了種族中心主義的思想。在整部新約中,我們都能看到聖經抨擊種族中心主義,並要求來自不同種族背景的基督徒在愛中彼此接納,並在地方教會中和睦相處。保羅堅定地堅持猶太人和外邦人已經通過耶穌基督的寶血與上帝和好,因此在基督裡,「並不分希臘人、猶太人,受割禮的、未受割禮的,化外人、西古提人、爲奴的、自主的,惟有基督是包括一切,又住在各人之內。」(西 3:11)。基督「拆毀了中間隔斷的牆」,「便藉這十字架,使兩下(猶太人和外邦人)歸爲一體,與神和好了。」(弗 2:14-16)。基督徒是上帝新創造的一部分,他們曾經都是亞當裡的罪人,但現在是基督裡的新人。

在《加拉太書》第 2 章保羅斥責彼得與外邦人隔開(加 2:11-16),最清楚地說明了這個問題。彼得與加拉太的其他猶太基督徒一樣,害怕猶太人會因與外邦人同桌吃飯而感覺受到冒犯。但保羅堅持認爲,這種「退去」本身就冒犯了福音(加 2:15-21)。在這裡,接納外邦人——那些來自不同種族群體的人——同爲上帝家中的人,在餐桌上共享團契,比避免冒犯他人的實用主義動機更重要。

在《羅馬書》中,保羅也抨擊了種族中心主義的根源。保羅宣告所有人都墮落了,並且上帝福音救贖的大能在基督裡使猶太人和外邦人一起稱義(羅 1-3)。他們全都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並且因信基督,蒙恩稱義(羅 3:21-26)。因信使人稱義的神他們全都都成爲亞伯拉罕的子孫(羅 4)。在亞當裡他們全都定罪,在基督裡他們全都稱義(羅 5:12-21)。保羅警告猶太人和外邦人不要自傲,要認識到神對這兩個族群的恩典(羅 2:17-29;羅 11:17-24)。《羅馬書》中的證據表明保羅的這封信必然是寫給來自不同種族/國族之會眾的,他勸戒他們要放下種族/國族的驕傲,在基督的合一中彼此相交。

不只保羅反對種族中心主義,福音書中也有多處對種族中心主義的駁斥。耶穌與外邦人、稅吏和罪人交往,冒犯了法利賽人種族中心主義的驕傲。福音書教導說,神國公民的身份是通過對基督的信心而非種族身份獲得的。[7] 對悔改的呼喚包括了呼喚爲種族中心主義的驕傲而悔改。正如約翰·派博(John Piper)所說:「耶穌裡的信心勝過種族身份。」[8] 派博列舉了福音書中關於這一主題的幾個例子:稱讚百夫長的信心(太 8:5-13)、好撒瑪利亞人的故事(路 10:33)、醫治十個大麻風病人,其中只有那個外邦人回來謝恩(路 17:16)、醫治迦南婦人的女兒(可 7:26)、潔淨聖殿(可 11:17)。顯然,耶穌並不害怕冒犯法利賽人種族中心主義的驕傲。

不過需要明確的是,「同質單位原則」的支持者認爲,他們並不想在基督徒中助長種族中心主義的驕傲,相反,他們堅持認爲,同質化教會更具有文化敏感性,更能迎接那些可能因爲跨越了文化界限而感覺受到了攔阻的非基督徒。換句話說,同質化的倡導者認爲,通過建立單一種族和單一文化的教會來消除福音的文化障礙,這樣的方式更具策略性。然而罪人天生就傾向於種族中心主義的偏見,如果你覺得不召喚他們通過與他們不同之人共同生活、他們就能以某種方式擺脫這種偏見,那就太天真了,也太盲目樂觀了。[9] 新約聖經的證據表明,耶穌和使徒們從不遷就非基督徒的種族中心主義,而是呼召人從種族中心主義中悔改並且呼召他們接納「他人」,並以此作爲福音信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雖然「同質單位原則」強調的是「遷就」種族中心主義者以此來贏得他們,但耶穌的方法卻截然不同——耶穌舉起斧頭砍向了種族驕傲的根源。[10]

新約教會是「單一種族/國族」教會嗎?

唐納德·馬蓋文(Donald McGavran)是教會增長運動之父,他提出了「同質單位原則」,認爲「新約中的會眾明顯來自同一種族。」[11]馬蓋文堅持認爲,在聖靈的影響下使徒們沿著同質單位的路線前進,爲了讓教會發展壯大剛開始主要接觸猶太人:「只要猶太人能在猶太教內成爲基督徒,教會就能夠,並且也確實在猶太人中迅猛地發展……這些人在猶太教會堂中成爲基督徒,避免了種族和階層的攔阻。」[12]

因此,我們自然地要面對這樣一個問題:這是否是對新約聖經的忠實解讀?我認爲,馬蓋文對證據的解讀有偏差,因爲他忽略了路加在《使徒行傳》中逐步展開救贖歷史的方式。[13]使徒們並沒有遵循任何一種「同質單位原則」——這一點從五旬節當天猶太人中文化和語言的多元,以及外邦人加入後、植堂教會的多元化可以明顯看出。路加在《使徒行傳》中按照救贖歷史的脈絡描繪了教會使命的推進。路加的觀點是,隨著上帝的百姓圍繞著復活的基督重新建立,由使徒們宣講並由聖靈推動的福音跨越了不可逾越的界限。因此,唐納德·馬蓋文和「教會成長運動」將先入爲主的實用主義框架強加在了經文上,利用對經文的錯誤解讀來支持同質化。

結論

新約中使徒模式的教會表明在任何可能的情況下,教會都不應該按種族、文化、階級、年齡或任何親緣群體來建立或劃分。在某些情況下,由於語言的不同可能需要劃分教會。但即使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有一種人們可以交流使用的通用語言,語言的差異也可能不會導致劃分教會。

來自不同背景的基督徒彼此相交的愛和合一,彰顯了十架樣式和十架文化,基督榮耀藉此向外人顯露無疑。渴望教會快速增長和倍增的實用主義不應讓我們損害基督用寶血所買來的合一。雷內·帕迪拉(René Padilla)說得好[14]:

也許「人們喜歡在不跨越種族、語言或階級障礙的情況下成爲基督徒,」但這並不重要。加入基督的身體不是一個喜歡或不喜歡的問題,而是一個在基督的主權下融入新族群的問題。無論一個人喜歡與否,人與上帝和好的同時也就進入了一個新群體,在這個群體中,人們在耶穌基督裡而非在種族、文化、社會階層或性別中找到了自己的身份,並因此彼此和好。

我反對快速增長和倍增嗎?絕不是!我也非常希望看到有更多來自各族的人接受基督。但我請求福音工人牢記,新約中沒有任何一處命令我們按人群劃分教會。正如我們所看到的,聖經的證據恰恰指向相反的方向——來自各方、各族和各國的人進入神子民的行列,成爲我們神祭司的國度,在相交與和諧中一起敬拜神。願美國教會繼續爲種族和解而努力,因爲我們已經認識到在基督裡沒有「黑人」或「三K黨人」。同樣,願我們認識到,在基督裡沒有「婆羅門」或「達利特人」或「圖西人」或「胡圖人」。願我們的合一反映在我們教會的人員組成上,以彰顯上帝百般的智慧,祂藉著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十字架,使我們與祂和好(弗 3:10)。願祂得到祂配得的榮耀和頌讚!

*****

[1] 本文節選自作者即將發表的文章「Caste and Church Growth: An Assessment of Donald McGavran’s Church Growth Principles from An Indian Perspective,」 The Southern Baptist Journal of Missions and Evangelism,經過編輯和修改。

[2] Donald A. McGavran, Understanding Church Growth (Grand Rapids, MI: Eerdmans, 1970), 190–211.

[3] 當然,我指的不是單一族群處境下的單一族群的教會,比如在農村地區甚至美國郊區,那裡的人口構成主要來自一種文化/國族,因此單一族群的教會是不可避免的。我指的是處於存在一種以上文化/族群的環境中。然而,即使是在單一族群環境中,我也不認爲教會應該按照與階級、年齡或親疏有關的同質路線建立。

[4] 參見拉丁美洲神學家雷內·帕迪拉(René Padilla)對唐納德·馬蓋文(Donald McGavran)同質單位原則的精闢批評和徹底駁斥, 「The Unity of the Church and the Homogeneous Unit Principle,」 International Bulletin of Missionary Research 6 (1981): 23–30。我在此的大部分論述都借鑑了帕迪拉依據聖經證據所提出的有力和深入的研究。

[5] David Smith, 「The Church Growth Principles of Donald McGavran,」 Transformation 2 (1985): 27.

[6] 同上., 28. 參見.Michael Green, Evangelism in the Early Church, rev ed. (Grand Rapids, MI:William B.Eerdmans, 2004).

[7] 重新強調新約對種族中心主義的駁斥是「保羅新觀」的一個有益貢獻(雖然也有其他問題)。例如,見 N. T. Wright, Paul and the Faithfulness of God, vol. 2 (Minneapolis: Fortress Press, 2013), 774–1038.

[8] 見約翰·派博(John Piper)的精彩論述:Bloodlines, 115–27。

[9] 同上,118 頁。

[10] 我自己在世界各地幾個單一族群教會的經歷,以及朋友們在印度從事教牧事工的痛苦經歷,都令人痛心地證實了這一點。例如,人們寧願與來自同一種族/種姓群體的非基督徒結婚,也不願與來自其他族群的基督徒結婚,這直接違反《哥林多後書》6:14-18 。有時,當兩個基督徒彼此相愛並希望跨越種姓或種族界限結婚時,種族中心主義的偏見就會抬頭,他們自稱是基督徒的家長會拒絕這樣的通婚。顯然,「同質單位原則」在自稱認識基督的人中助長並強化了罪惡的種族中心主義偏見。

[11] 一些支持同質化的人認爲,不應將猶太人與外邦人的劃分與現代種族、國族語言和文化劃分相提並論,因爲這有四個方面:(1)「猶太人」和「外邦人」並不是主要的國族術語;(2)猶太人和外邦人之間的劃分根植於律法,與現代的國族劃分不同;(3)新約時代猶太人和外邦人之間的文化距離並不像今天不同國族之間的文化距離那麼大;(4)猶太人在接受外邦人同蒙救恩上有掙扎,而今天基督徒的情況並非如此。參照 Richard W. Hardison, 「A Theological Critique of the Multi-Ethnic Church Movement: 2000–2013,」 (Ph.D. diss., The Southern Baptist Theological Seminary, 2014), 117。首先,「猶太人」和「外邦人」的確不是主要的國族區分,而是主要根植於律法之約的宗教區分。然而,猶太人與外邦人之間的敵意不僅是宗教上的,它還延伸到文化、語言和國族上。認爲猶太人和外邦人在文化上沒有太大區別的觀點完全錯誤,任何第二聖殿猶太文獻調查都表明了這一點。最後,猶太人在接受外邦人同蒙救恩上的確有掙扎,而今天的情況並非如此。但猶太人的國族中心主義與人類在任何時候的國族中心主義都毫無二致,只不過因爲我們都是墮落的人,接受與我們不同的人並與他們彼此相交的確讓我們掙扎。因此,儘管猶太人與外邦人的劃分與現代國族文化的劃分之間存在一些不連續性,但也有足夠的連續性來證明這種類似性。此外,新約確實將合一的呼聲擴展到了「猶太人」和「外邦人」之外,包括了「化外人」和「西古提人」等按照語言劃分的族群(西 3:11)。新約中,基督裡的合一壓倒了所有其他的身份認同問題,而接納「他人」的呼召涵蓋了所有類別的「他人」,並以地方教會彼此相交的形式呈現出來。

[12] Donald A. McGavran, 「The Priority of Ethnicity,」 Evangelical Missions Quarterly 19 (1983): 15.

[13] Donald A. McGavran, Understanding Church Growth (Grand Rapids, MI: Eerdmans, 1970), 202.

[14]  正如帕迪拉(Padilla)所指出的,「然而,路加的記錄並沒有證實使徒們爲了教會人數的增長而故意推動建立『單一種族的聚會』並容忍猶太人對外邦人保持偏見這一論點。要想讀出這樣的論點,你得要帶著下面這種先入爲主的認知來讀經:(1)使徒們贊同現代理論,即種族偏見『可以而且應該成爲推動基督教化的力量』;(2)教會的倍增必然要求對同質單位原則進行調整。如果沒有這種毫無根據的假設,我們就很難忽略《使徒行傳》所提出的觀點,即向外邦人傳福音對於耶路撒冷教會來說是如此艱難的一步,以至於只有在願景和命令的幫助下(8:26 及以下;10:1-16)或遭受迫害的壓力下(8:1 及以下;11:19-20)才得以實現。沒有人認爲猶太基督徒向『猶太人以外的人』傳福音是出於策略考慮。」Padilla,「Unity of the Church,」25)。

15 Padilla, 「Unity of the Church,」 24.


譯:DeepL;校:Jenny。原文刊載於九標誌英文網站:Re-Thinking Homogeneity: The Biblical Case for Multi-Ethnic Churches

作者: Aubrey Sequeira
2024-06-22
教會
多元
合一
種族
1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