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文章
文章
歷史性敘事文體講道事項

歷史性的敘事約佔舊約聖經的40%,但這部分內容卻常常是許多福音派人士,包括牧者不常觸及的「暗盒」。

在傳講歷史性的敘事時,我們需要回答的最大問題是「這些事件的意義是什麼?」鑑於這些敘述通常沒有附帶解釋性的神學註解,我們究竟該如何確定這些事件的意義呢?

下面,我將和你討論幾個在傳講歷史敘事時應避免採用的方式,主要通過查考撒母耳記上4-7章來說明每一個要點:亞弗之戰,大袞與耶和華之間的爭戰,以及以便以謝之戰。如果你有一段時間沒看這些章節了,我建議你先瀏覽一下。

一、不要創建自己的故事版本

宣講文本,而不是歷史背景。有時,比起傳講聖經真實的字句,牧者更著迷於自己對歷史事件的重構。描述亞弗的風景或假設非利士人爲什麼選擇沿特定路線進攻可能有助於我們理解文本,但強調的重點仍應是聖經文本。切勿讓你的歷史重構淹沒了神在聖經中描述的故事。

二、不要將它與以前的故事分開

解釋的基本原則是聯繫上下文,上下文,上下文。在直接跳到耶穌之前,請考慮你的故事如何發展了聖經之前記敘的主題,或者它如何反映了以前的事件,或者假設已建立了對之前角色和動機的瞭解。

例如,不少學者嘲笑喇合的紅繩線預表著基督的寶血。當然,一些牧者已經巧妙地建立了這兩個事件之間的聯繫。但是,當我們根據約書亞記早前記載的故事,喇合的繩子和十字架之間的關係並不牽強。約書亞記2章與出埃及記12章有許多語言和主題上的相似之處,包括窗戶上的紅繩線和門楣上逾越節的血都被稱爲是神拯救的「標誌」(出12:13;書2:12)。這些「典故」和約書亞早期各章中的許多其他內容,邀請讀者將喇合的得救視爲一個新的逾越節。但令人驚訝的是,在這次的逾越節中,神並不是從埃及拯救他的子民,而是使外邦的妓女成爲神子民的一部分。1

當然,並非文本中的每個細節都會產生如此豐富的神學聯繫,但是根據早前的敘述進行閱讀仍然可以幫助你的會眾理解故事的邏輯和戲劇性。來看撒母耳記上4章的經文。非利士人在戰場上殺了四千以色列軍兵後,以色列人要求將約櫃擡到前線(撒上1:4)。但是當約櫃到達時,敘述者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細節:「以利的兩個兒子何弗尼、非尼哈與神的約櫃同來。」(撒上4:4)。

這是不詳的前奏。如果我們對之前的故事稍加注意的話,我們知道何弗尼、非尼哈的出現是不祥之兆。以利的這兩個兒子是以色列盟約不忠的象徵(撒上2:12-17),祭司的失敗(撒上2:27-36),以及耶和華即將作出的審判(撒上2:34)。以色列真正需要的是復活,而他們代表死亡。

三、不要忘記諸約

學者有時會注意到舊約的敘述者有沉默寡言的特點。換句話說,他們講故事的方式帶著啓發性和暗示性。他們不常揭開面紗並告訴讀者「要點」。有時,敘事者會插入解釋性的註釋,例如大衛與拔示巴犯奸淫的不祥結語——「但大衛所行的這事,耶和華甚不喜悅」(撒下11:27)。這些註釋格外珍貴,因爲它們不是常態,而是例外。

如果敘述者不常把聖經記載事件的「意義」告訴我們,我們如何明白 「神的看法」呢?很簡單,我們根據整本聖經的內容,尤其是根據聖約的亮光來閱讀每個故事。在約中,神通過應許、律法、祝福和警告來定義祂與子民之間的關係。約給了我們一系列期待。爲我們提供了一種解釋性的視角來評估正在發生的事情。換而言之,它們爲我們瞭解以色列歷史提供了一個神聖的視角。我們最終並不需要被告之大衛對拔示巴的行徑是惡的;約已經告訴了我們很多(出20:14,17;申17:17)。作者在此強調神的反應,是爲了表明神對大衛大爲不悅

約揭示了事件意義。當神因約瑟而祝福波提乏時,他履行了對亞伯拉罕的祝福,使萬國因亞伯拉罕得福(創12:3)。當摩西告訴我們,以色列人在歌珊(創47:27)的土地上「生育甚多」時,他並不是隨便提說希伯來人的生育率。他是在回想神與亞當的創世之約(創1:28)以及與亞伯拉罕的應許之約(創12:2;17:2)。神正藉著以色列實現他從亞當開始的創造目的。當敘述者在列王記上4:26中記載所羅門的許多馬匹時,先前摩西之約中的命令已令我們看到神對所羅門作爲的根本上的不滿(申17:14-17)——即使沒有立即在上下文中提說神的不悅。

考慮一下約如何幫助我們理解撒母耳記上4章的內容。以色列人生活在悖逆之中。耶和華的言語稀少(撒上3:1),祭司們敗壞(撒上2:12-36)。在所有這些之中,約仍向我們展示了我們應該期待的一切。以色列悖逆時,神會通過外邦軍隊來施行審判(申28:25–26)。以色列敗在非利士人手下不是偶然,這是神對他們敗壞的審判。主正在實施約中對國家的詛咒。當然,撒上第4章並未明確指出非利士人是神實行審判的工具。但是在約的光照下,我們看到了這一事件的意義。當然,約也設立了我們對後事的預期。如果以色列繼續悖逆,他們將被逐出應許地(申28:36)。

四、不要錯過神的作爲

與上一點密切相關的是,別忘了問:故事中在做什麼?我們很容易忘情於人的戲劇,而忽略了這些故事向我們展示的神的屬性以及神對世界的目的。

再次,當聖經的作者沒有明確告訴我們時,約提供了一個框架來理解神在救贖歷史中的所作所爲。

例如,約書亞在耶利哥的勝利向我們展示了他堅定的信心。但更重要的是,這場戰鬥向我們展示了神爲祂子民爭戰並且履行約的應許。大衛打敗歌利亞的確是一個信心與勇氣的故事,但更重要的是,這是神使用世界看來軟弱的器皿向自詡聰明的人誇勝的例證,神也是如此通過彌賽亞君王將自己的勝利帶給祂的子民。2

重回撒母耳記上的亞弗之戰。以色列戰敗後,此書的主要人物哈拿,撒母耳和以利發生了什麼呢?他們完全從故事中消失了。相反,作者專注於描寫約櫃,這是耶和華神的象徵(出25:22)。至此,敘述者顛覆了我們的期望。我們以爲非利士人將以色列人擄走,但以色列人仍留在這片土地上。相反,非利士人擄走了約櫃,將約櫃放進了大袞廟中,彷彿一個被打敗,受屈辱的神靈(撒上5:1-2)。  

但就在這種被擄和明顯的弱勢中,耶和華神彰顯出祂的力量。他推倒了大袞,切斷大袞的手腳。在打敗大袞之後,神追趕大袞的子民——從一城到另一城,徹底摧毀非利士人,成就了以色列人永遠無法完成的任務。

這是個有關替代的故事。耶和華神親自代替以色列承受約的詛咒——這可以追溯到創世記15:17。耶和華代替以色列被擄,然後從明顯的軟弱之地擊敗以色列的仇敵。 

在每個舊約故事中宣講在做什麼。神在舊約中的作爲,是神在新約中藉基督所成就之事的影子(林前15:3-4)。  

五、不要忽視故事的文學特徵

聖經作者在歷史敘事中運用了許多文學特徵。事例如下:

  • 屏行對應(亞伯拉罕和以撒與亞比米勒的相遇[創20,26])
  • 首尾呼應(約瑟的兄弟在故事開頭與結束時向約瑟下拜[創37:6-8和50:18])。
  • 活用數字(創1-11中的五重「咒詛」與創12:1-3中的五重「祝福」形成對比)
  • 「三明治」式的故事敘述(創28章猶大的故事被約瑟的故事夾在中間[創37:39-41])
  • 敘事模式(士師的循環)

聖經敘事的文學特點之一是語言的重複。在撒母耳記上1章5節中,作者一再提到。耶和華折斷大袞的「手」——力量和權威的象徵(撒上5:4;參照賽14:27,41:20;徒4:28)。作者在此後的7節經文中,四次提到「手」,專注於耶和華大有能力的手:「耶和華的手重重加在亞實突人身上」(6,7,9,11)。3語言的重複強調了事件的意義。非利士人以爲大袞佔了耶和華的上風,但耶和華讓大袞手腳全無。大袞的手無能無力,被打破。主的手沉重,結實而有力。        

六、不要忽略結構

您無需在白板上爲會眾勾勒出經文段落的結構,而且我不建議您在講道中用上「這個故事是錯綜複雜」這類的言語。大多數時候,在星期日上午午餐之前解釋一個複雜的文學結構並不是最明智的決定。但是瞭解結構可能有助於解開事件的含義,從而幫助您向會眾說明事件的意義。    

例如,撒上4-7章是一個交叉結構。  

A:亞弗之戰(非利士人得勝),4:1b-11

B:約櫃被擄4:12-22

C:約櫃在非利士(降災), 5:1–12

D:送回約櫃,6:1–18

C』:約櫃在伯示麥(降災), 6:19–21

B』:約櫃在基列耶琳,7:1–2

A』:以便以謝之戰 (以色列勝利), 7:3–174

每個對應部分之間的平行之處應增強我們對各個敘述的理解。看C和C'部分,6章19-21以色列祭司在伯示麥接到約櫃,他們對待約櫃的態度並不比5章1-12節處的非利士人更虔敬。這導致相同的結果:神像對待非利士人一樣審判以色列人(撒上6:19)。正如非利士人想努力擺脫約櫃一樣,以色列人也是如此(撒上 6:21),甚至以色列的祭司也並不比非利士人更好。他們和周圍外邦國家一樣。難怪以色列最終會想要一位「和列國一樣的王」,而這王最終的表現卻像是對非利士巨人的拙劣模仿。5

或者思想A部分,你是否注意到最後一行是第一個事件的徹底反轉?非利士人和以色列再次聚集在亞弗爭戰。但是這一次,以色列人真實悔改了——他們除掉了偶像,「單單地事奉耶和華」(撒上7:4)。本章的剩餘部分以回顧和反轉非利士人戰勝以色列人的方式描述了以色列對非利士人的勝利。

不太相信是嗎?來看以下細節。在撒上4章,以色列人大聲歡呼,地便震動(撒上4:5)。但是在最後一戰中,以色列人無聲無言,而耶和華卻「大發雷聲」(撒上7:10)。在第一次爭戰中,非利士人擔心以色列的喊叫聲,但最終贏得了勝利(撒上4:7)。在撒上7章,以色列害怕非利士人,但耶和華賜給他們勝利(撒上7:7)。在撒上4章,以色列的一個孩子被命名爲「以迦博」,意思是「耶和華的榮耀離開以色列了」。但在撒上7章中,以色列人設立了一座祭壇,起名爲「以便以謝」,意思是「到如今耶和華都幫助我們」。

比較這些平行故事揭示出的要點:以色列的勝利不在於軍事力量,而在於他們對耶和華的崇拜。以色列得勝不是因爲他們有更好的軍隊,而是因爲他們從自己的罪中悔改。膀臂之力引向敗亡,悔改帶來榮耀。

七、不要回避指明聖經人物作爲正面或負面的例子

正如傑森·胡德(Jason Hood)在他的文章中所的那樣,聖經本身教導我們應該宣揚聖經人物中作爲正面和負面的道德榜樣。保羅說,在曠野去世的以色列人是「我們的鑑戒,叫我們不要貪戀惡事,像他們那樣貪戀的。」(林前10:6)。

在亞弗(Aphek)和以便以謝(Ebenezer)的爭戰,充滿了負面人物——我們輕而易舉識別出的罪人。第四章中的以色列士兵是迷信的,把約櫃當作幸運符。您教會的成員可能不會摸幸運兔子的腳來祝自己好運,但他們可能會通過銀行帳戶或其他財產來獲得好運。伯示麥頑梗的祭司,漠視神的律法,因此被神所殺。那些聽你講道的人應該知道這一點:我們絕不能輕忽神的律法或藐視神的聖潔。

這些故事中也有不少正面的榜樣——值得我們效仿的聖徒。撒母耳是其中脫穎而出的一位。他是忍耐和忠誠事奉的榜樣,忠心傳講神的話(撒上4:1),爲人禱告(撒上7:5)。他從撒母耳記上4章1節開始傳道事工,但二十年後才開始看到事工的果效(撒上7:2)。當基督徒常因看不到事工果效而沮喪的時候,應該記住這一點:撒母耳事奉了二十多年,才使以色列人順服第一條誡命(撒上7:4)!  

八、不要認爲只有一種方式才可以指向耶穌

在傳講舊約聖經時,傳道者致力於以基督爲中心的講道,但形式常流於表面。其實有很多合理指向耶穌的解釋途徑。桂丹諾(Sidney Griedanus )的七個建議特別有用6

  • 救贖歷史進程。這個故事如何發展了以耶穌基督爲頂點救贖歷史?
  • 應許—應驗。經文中是否有由基督實現的應許?
  • 預表。是否有以神聖方式精心策劃的事件或制度,預示了基督和祂的工作?
  • 類比。故事中的律法、應許和制度和我們新約子民所處的律法、應許和制度有沒有相似之處?
  • 縱向主題。這段經文是否發展出(諸如聖殿,王權,祭司等)重大聖經神學主題,最終在基督裡實現?
  • 新約參考。這段經文有在新約中被引用嗎?
  • 對比。這段經文的哪些方面與基督的位格、作爲或祂在新約中的榮耀形成對比?

通過使用這七項類別,我們可以看到撒上4-7章中有幾處在基督中得到實現的例證。我們注意到約櫃在被擄中擊敗以色列的仇敵——一種在基督裡實現的模式。牧者可以通過其他方式指向福音。

  • 救贖的歷史進程。撒上4-7章發生在士師時代末期,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士21:25)。以色列需要大衛。他們需要一位國王來帶領他們遵守神的律法——基督現在是我們的君王。
  • 類比。以色列以悔改和敬拜來回應撒母耳的講道。神要求我們以同樣的方式回應他的話語。
  • 縱向主題。在整個舊約中,神始終以如勇士般君王王的形像出現,通過審判子民的仇敵來拯救自己的子民——早在創世記3:15就有提到。出埃及記也許是這種模式中最明顯的例子——非利士人對此也十分了解(撒上4:8)。在撒上4-7章中,神代表以色列人與非利士人爭戰,將以色列從非利士人手中解救出來。這個縱向主題「 爭戰的神」在基督裡達到了巔峯,「既將一切執政的掌權的擄來,明顯給眾人看,就仗著十字架誇勝。」(西2:15)
  • 對比。以利、何弗尼、非尼哈是邪惡的祭司,他們沒有在屬靈上照顧國家。以色列自上而下敗壞。但是,教會有一位忠信的大祭司,他帶領我們遠離罪,並始終關心祂的子民。

「徜徉於聖經」

事實上,傳講任何聖經經文的關鍵是使自己沉浸於聖經中。作爲講道者,我們的目標應該是效法以斯拉:「他是敏捷的文士,通達耶和華以色列神所賜摩西的律法書」(拉7:6)。「敏捷的文士」一詞的涵義是在「書本上的飛躍」。換句話說,以斯拉熟知他的聖經。  

歷史敘事是聖經中豐富而激發信仰的一部分,將我們真實地引向基督和祂的工作。傳講舊約的敘事是一項艱鉅的任務,但是這些故事提醒我們,即使在神的話語看上去彷彿落空時,神仍信守諾言。

1. 更多有關約書亞記2章和出埃及記12之間聯繫的信息,請參閱大衛· 施羅克(David Schrock),「什麼指明了合理的預表?一個以基督爲目標、聖約的提議「。《東南神學評論5》,卷1(2014):3–26;彼得· 萊薩特(Peter Leithart),「逾越節與約書亞2章的結構」。聖經的視野99(1997年11 月)。

2. 大衛和歌利亞的衝突是撒母耳記5章中耶和華與大袞之戰的小型再現。大袞和歌利亞的頭都滾落了。非利士人與他的神遭遇同樣的命運。

3. 此外,大袞被毀壞之後的一段(撒上5:6-12)以「耶和華的手重重加在亞實突人身上」(6、12節)爲開頭和結尾,使這段經文的含義在前後呼應中展現。

4. Peter Leithart, A Son to Me: An Exposition of 1 &2 Samuel. Moscow, ID: Canon Press, 2003.

5. 掃羅是以色列所求的,「像列國一樣的王」(撒上8:5)。他之所以出名,並不是因爲他的虔誠和品格,而是因爲他的身高,就像歌利亞(撒上9:2)。像歌利亞和非利士人一樣,掃羅使用長矛(撒上18:10)——用這矛頭他轉向反對自己的人民(撒上22:17-19)。

6. 有關更多信息,請參見Sidney Greidanus ,《從舊約傳講基督:當代的詮釋學方法》(Preaching Christ from the Old Testament: A Contemporary Hermeneutical Method)(Grand Rapids: Eerdmans,1999年)。 


譯:季方;校:CCL。原文刊載於九標誌網站:How (Not) to Preach Historical Narrative

作者: Sam Emadi
2020-10-26
講道
舊約
七十七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