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書評
書評
書評:《一生的呼召》,奧斯·葛尼斯 著

好的書能像好的汽車和好的相機一樣經得住時間的考驗。自奧斯·葛尼斯的那本當代經典:《一生的呼召》——關於職場工作的專題研究——第一次出版已經過去了十五年,許多事情都在這十五年中發生了變化。經濟不景氣阻礙了上個世紀末和本世紀初的繁榮樂觀。那個時代,機會似乎層出不窮,因此也產生了大量的福音書籍和講道系列,那些關於追尋目標、有意義的工作還有實現人生激情與慾望的主題被基督徒視爲至高美德。

忠心和喜樂地順服在自由與選擇面前退居幕後,好似成熟的基督徒就意味著做自己的老闆。這些都是葛尼斯和《一生的呼召》這本書要面臨的時代激流。即使這本書的語言很有時代性——但它的副標題是《追尋生命的意義與目標》——這是一個極少數出版於上世紀九十年代至本世紀初,但還能適用於2013年的標題,它讓教會裡的許多人從想要抓住夢想的工作轉變爲想要謙卑地尋求並保住一份能養家的工作。葛尼斯這樣寫道:

如果人不曾墮落,我們的工作會天然地、完全地表現出我們的本相,並且會運用我們被賦予的天賦。但是墮落之後就完全不一樣了。現在的工作是創造力與咒詛並存的。因此,能找到一份完美契合我們呼召的工作,並不是我們的權利,而是我們的祝福。(50)

葛尼斯認識到在我們被呼召的生活與墮落又搖搖欲墜的現實之間有無可避免的衝突,這個認識給了《一生的呼召》一個堅實的現實基礎。我讀這本書的時候是用鄉村歌手史蒂夫·厄爾(Steve Earle)的一首「有一天」作爲背景音樂循環播放的(現在我在洲際公路的加油站上班/數著過往其他州的車牌);這首歌並非不應景。這本書適合那些做著夢想中的工作,卻因此屈膝在工作壇前的基督徒去讀。同樣這本書也給那些在吃力不討好的工作中勞苦的人(例如厄爾歌裡的那個加油站服務員),讓他們能抓住機會,努力信靠神。

最廣泛的應用往往源於最簡單的宣告。基本的原則被葛尼斯在《一生的呼召》中一次又一次地提到,即職業——作者稱之爲「次要呼召」——已完全改變了。工作確實不可回轉地被一個更首要的呼召激發,也就是呼召我們回到福音裡的基督。

葛尼斯的出版商托馬斯·尼爾森(Thomas Nelson)本可以將這本書作爲哥林多前書10:31的擴展默想。「有關呼召的事,沒有神聖的與世俗的,高等的與低等的,極佳的與過得去的,思想與行動的分別,」葛尼斯寫道,「呼召抹平了神職人員與平信徒之間的差異。重要的是』每個人,在每個地方,在所有事上』用活出來的方式回應上帝的呼召。」

葛尼斯作爲一個受過牛津學術訓練的社會學家,曾創辦了華盛頓領袖集訓來輔助「聖三一論壇」,他在接受九標誌2010年的深度採訪時被問及他作爲公知的工作,他是這樣說的,「我試著使嚴肅的學術能讓普通人理解並運用」。

確實,《一生的呼召》的閱讀樂趣一部分來自於看見葛尼斯確實在做這些事。他善於綜合歷史、藝術、文化以及人心的傾向。這本書充滿哲學上的延伸,又有奇聞趣事的衝擊。葛尼斯敏捷地找出了歷史對於工作神學的扭曲——一個極端是新教徒傾向於高舉世俗超越宗教,另一個極端是天主教徒做著相反的事——在所有地方他都能找到靈感的例證。

他所列舉出作爲論點支持的名人有列夫·托爾斯泰(Leo Tolstoy),索倫·阿拜·克爾凱郭爾(Soren Kierkegaard),萊昂納多·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哈維爾(Vaclav Havel),T. E. 勞倫斯( T.E. Lawrence),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e Dali),多蘿西·塞耶斯(Dorthory Sayers),約翰·濟慈(John Keats),約翰•克蘭特(John Coltrane),喬治·福爾曼(George Foreman),亞歷山大·索爾仁尼琴(Aleksander Solzhenitsyn),溫斯頓·丘吉爾(Winston Churchill)以及章伯斯(Oswald Chambers)。在某一章,主題是關於呼召是如何進入大眾視野和政治生活時,他用到了同是荷蘭首相又是新教改教家的亞伯拉罕•凱柏爾(Abraham Kuyper)的例子,葛尼斯這樣寫道,「凱柏爾的艱鉅事業不僅僅是繁重的工作(他因此被女兒稱爲』鋼鐵軍團』),而是他有屬靈的眼光,知道基督掌管他的生命」(155)。

《一生的呼召》中偶有短的章節顯得被故事和引用過分填充。葛尼斯的觀點大多沒有依據。(我們真能把英雄主義的衰落和資本主義的弊端歸咎於對呼召的誤解嗎?)他有誇張的傾向,很少引用聖經。而且對於一本叫作《一生的呼召》的書來說,葛尼斯很少提到該如何辨別一個人是否應該全職侍奉。

書中有些比較難忘的部分是葛尼斯的自傳式的旁白。在將近兩百頁中,他講述了他那窮困潦倒的曾曾祖母如何在都柏林被附近的快樂農夫從跳橋自殺中勸阻下來的故事。這是一個感人的故事,強大並令人難忘。如此難忘以至於我如果是個編輯的話很想把它剪下來貼在第一頁。

儘管有上述缺點,《一生的呼召》還是保留了一個主要的概覽,即思考呼召與耶穌的死和耶穌再來之間的關係。它在這十五年中,從動機的層面引導基督徒在職場中做門徒。我們有理由認爲它會在接下來的年月中仍作爲重要的資源發揮作用。


翻譯:韓冰。原文刊載於九標誌英文網站:Book Review: The Call, by Os Guiness.

作者: Drew Bratcher
2016-10-30
書評
門訓
三十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