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欄目
【本書中文版《教會的大未來》由校園出版社出版,ISBN: 9789861983813】
如果你寫了一本聲稱在傳統教會與新興教會的爭論之間走出一條「第三條道路」的書,又能得到傳統教會的代表人物提姆·凱勒和新興教會的羅伯·貝爾(《以愛得勝:給青少年》一書的作者)都來爲你的書作序,那麼你的書一定有超乎尋常之處。或許這樣一本書能夠讓雙方握手言和,成爲教會間和平的使者。
不過很遺憾,我覺得這本書沒法達到這個效果。
我不喜歡簡單直接地作出評價,但是我讀了吉姆·貝爾徹所寫的《教會大未來》(Deep Church,又名《深度教會》)一書後,我真真切切地感到貝爾徹企圖在傳統福音派和新興教會間達成平衡以「共同復興福音派」的目的恐怕很難達到。誠實地說,我很驚訝貝爾徹在經過深入研討之後居然能得出「新興教會與傳統教會可以在某種程度上達成聯合」這一結論。如果說這本書有什麼貢獻的話,對我而言就是它幫助我看到新興教會與福音派之間的分歧不僅僅是彼此誤解那麼簡單。事實上,這是有關福音的本質性區別,這一區別不能簡簡單單地透過「互相學習」來解決。
首先,讓我來簡單講一下貝爾徹在《教會大未來》裡想要表述的主要觀點。有很多書評作者已經對該書的內容做了更好的分析,甚至在一些細節上都有很好的論述,我就不多加贅言了。總的來說,貝爾徹想要在兩大陣營——也就是傳統教會與新興教會——之間走出第三條道路來。他看「傳統教會」的代表人物是唐納·卡森、凱文·德揚等人,新興教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道格(Doug Pagitt)、丹(Dan Kimball)和布萊恩(Brian McLaren)等人。貝爾徹深入地分析了七個他認爲造成兩大陣營對立的原因:認識論、佈道法、福音、敬拜、講道、教會論和文化。對每一個原因,貝爾徹都闡述新興教會對傳統教會的批判,以及傳統教會對此作出的回應,並提供他自己的分析和「第三條道路」。他稱「第三條道路」爲「深度教」,因爲「第三條道路」對雙方的觀點都做了去蕪存菁的處理。
值得指出的是,要分析和呈現一條「第三條道路」,作者需要付出相當多的努力去思考和分析,因爲很容易覺得驕傲:「誰都沒有找對路,現在我發現了。」或者更糟糕:你會看自己像監護人一樣,把孩子們召聚起來告訴他們哪裡哪裡做錯了。在我看來,貝爾徹也未能倖免這樣的驕傲。不止一處,他說,「雖然我不同意雙方的觀點,我仍然可以從他們當中學到東西」(英文版36頁)。當貝爾徹說他的這本書是寫給「大多數想要從雙方陣營當中學習的人」的時候,他並沒有真正解決傳統教會或是新興教會所強烈堅持的那些分歧。
不管怎麼說,貝爾徹的確透過《教會大未來》一書將新興教會和傳統教會之間那些實質性的深度分歧清楚明確地羅列了出來,這是他很了不起的貢獻。然而在我看來,他想要在兩個陣營之間尋找最大公約數以建立統一戰線的努力卻失敗了,請容我解釋爲什麼我會這麼認爲。
在本書的導論中,貝爾徹記述了一個託尼·瓊斯(Tony Jones)、道格和派博(John Piper)之間的一個會議。這個會議最後不歡而散。由於道格不認同「派博所主張的救贖觀」(我猜想貝爾徹大概是指代贖論),派博認爲道格「根本沒有資格講道」。根據派博的總結,因爲他們不相信基督的代贖,派博認爲道格和瓊斯所不認同的其實是福音的根本。
我不想在這裡詳細論證基督替死代贖的聖經教義,在別的地方有很多文章(包括我寫的文章)論述這一點。跳過那個爭論不提,派博的觀點仍然是對的:拒絕基督爲罪人死在十字架上、拒絕基督爲人的罪而經歷刑罰,就是拒絕福音的根本。所以從這一點出發,新興教會和傳統教會的聯合是不可能的。拒絕基督的替死代贖就是拒絕福音,拒絕福音就是將自己與傳統福音派觀點分別開來。
從導論我們得知貝爾徹想要在本書達到的目的,我非常希望在正文中看到他如何證明新興教會的領袖其實並不否認基督的替死代贖。我期望貝爾徹能夠引用新興教會的領袖們所寫下的文字,讓我們看到他們其實也贊同基督的代贖。但令我失望的是,我沒有在書中找到這些。相反,在題爲「深度福音」的第六章中,貝爾徹同意說「新興教會(特別是指布萊恩)的確簡化了福音」(英文版118頁)。「(布萊恩)從未提及有關代贖、稱義、與基督聯合或我們需要被饒恕的教義」(英文版118頁)。我沒有斷章取義:貝爾徹是在呈現布萊恩一篇論述福音的信息時寫下這句話的,換句話說儘管布萊恩在「論述福音」,卻絲毫不提這些關鍵的教義。
如果事實的確如此,「聯合」還有希望嗎?你如何在「信靠福音」和「不信靠福音」這兩者中間找出「第三條道路」呢?當然,貝爾徹「各打五十大板」地說傳統福音派同樣犯了簡化福音的錯誤。他指出,傳統福音派走了另一個極端:過分地「強調個人救恩」而忽視神的國度。但是即便把這個偏見放在一邊,如果新興教會的領袖們連耶穌基督爲我們代贖的死換來饒恕這一根本教義都不認同的話,這種「聯合」可能嗎?我的意思是說,不管他在這本書的其他章節裡寫了什麼,貝爾徹應該告訴我們:如果新興教會要和福音派教會有合一的事工,他們唯一要做的是修正他們的觀念,也就是確認福音!這才是合一的基礎。
所以,我認爲貝爾徹在經過詳細調查後,清楚地展現福音派與新興教會對福音的認識上有深刻分歧,這對我們認識新興教會很有幫助。但是他沒有意識到,這一分歧對他所主張的「合一」來說是致命的。
從另一角度而言,我認爲貝爾徹所主張的,基於早期教會信條的「新普世合一運動」("new ecumenism")是注定要失敗的。信條不是聖經,信條並非神所默示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所有的信條都是爲了回應某一異端的挑戰而寫。正因爲如此,早期教父們花了大量的時間討論基督的本質與人性——因爲這是早期教會所面臨的挑戰。在教會歷史上,對救贖論沒有太多的分歧,所以也沒有什麼信條是有關救贖論的。但這不等於說救贖論不重要。我很驚訝像貝爾徹這樣一位保守的長老會傳道人——他應該對改教時期的爭論焦點非常清楚——居然會認爲只要都認同早期信條就可以讓普世教會合一了。我相信教宗會很高興聽到新教人士這樣說。
這本書自出版之後得到很多好評,很多福音派人士已經對傳統福音派和新興教會之間的這場爭論感到厭倦了。但是對於我們這些傳統福音派的讀者來說,先不要爲「合一」而歡呼,讓我問你一個問題:貝爾徹所說的,新興教會所不贊成的代贖的福音信息,對你來說有多重要?難道我們都同意說基要主義是錯的,我們應該熱愛世俗的文化、現代的崇拜方式和非基督徒嗎?難道我們都認爲說基督的代贖意義不值得我們去爭辯嗎?難道我們真的願意和這些貝爾徹都認爲「否認福音」的人去合一嗎?我希望不是!所以我也希望那些給這本書高度評價的人在知道了他真的在說什麼之後能夠改變主意。
新興教會否認福音,他們也不相信基督的代贖。
無論在這本書裡他還說了什麼,貝爾徹都不能清楚地說明這兩點。請容我再說一遍:貝爾徹所主張的「合一」不可能發生。
事實上,我更希望新興教會能夠清楚地確認福音。或者,如果福音派根本不在乎「福音」的意義,合一也是有可能的。這兩種可能性,你認爲哪個更容易發生呢?
翻譯:謝昉。原文刊載於九標誌英文網站:Book Review: Deep Church: A Third Way Beyond Emerging and Traditional, by Jim Belc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