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欄目
原文標題與鏈接:A Conversational Approach: Will it Preach?
翻譯:徐震宇
「對話」是二十一世紀教會的流行語之一。相比諸如「辯論」、「爭辯」、「爭吵」、「爭鬥」、「命令」和「定罪」這樣比較不友好的詞,它有很積極的含義。只消看一下帕吉特(Doug Pagitt)所著《重賦想像力的講道》的封面和封底,就可以知道人們對獨白和對話之間的差異有怎樣的體會。
對話,是禮貌、尊重、協作、敞開、謙卑和富有同情心的。(Allen, 21-22頁)
它也是符合聖經的。我們必須快快地聽,慢慢地說(雅1:19)。不與其他信徒和世人開展真正對話的基督徒,就是沒有跟從主。通過對話,可以有力地宣講和深入地理解真理。通過對話:
以聖經爲中心的對話是教會真正浸透到神話語中的標誌。
那麼,爲什麼絕大多數的基督徒,當我們聚集到一起、參加一週中最重要的聚會時,卻並沒有對話呢?相反,是一個講員站在會眾面前,花上三十、四十、甚至五六十分鐘不停地講,卻與會眾沒有任何言語交流(除了偶爾有「阿門!」)。
現在我們是不是應該在講道中用一些更具「對話性」的內容來取代一個人的獨白呢?
有些人就是這樣建議的。
韋斯利·阿蘭(Wesley Allen)是倡議者之一。儘管阿蘭不認爲自己屬於福音派,但像道格·帕吉特(Doug Pagitt)這樣所謂的「後福音派人士」也在提倡類似的講道方式。帕吉特極力主張不再堅持傳統的講道方式(他稱之爲「說道」):
對講道者和會眾而言,周復一週的「說道」結果就像是一種反覆發作的精神紊亂。偶爾用之無傷大雅,但常常運用說道的方式很可能變成一種理性的暴力,對我們希望呵護養育的共同體產生傷害。(25-26頁)
一些網絡文章也對「獨白式講道」大加鞭撻。格倫·庫拉和喬治·帕特森(Galen Currah and George Patterson)認爲,這樣講道的結果是培養出「只做聽眾」的信徒、驕傲自滿的年輕講員、不堪其煩的會眾、稀少的交流,並且對植堂有特別的抑制作用。
博客也紛紛附和。典型的批評如這位「來自馬耳他的路易」(Louise from Malta)所說:「消極地坐著、聽別人講話,永遠不可能改變這個世界,而那才是我們受呼召要做的事情。」
當然,沒有人真的贊成消極地聽道。即便是那些主張安靜聽講道的人也表示要積極地聽,甚或是「解經聽道」。
不過,帕吉特和馬耳他的路易提出的這種批評,代表了越來越多福音派人士的意見。他們批評傳統的講道方式專斷、缺乏相關性、獨白式、矇昧、枯燥、不夠吸引人,只能在關係冷淡、參與感不足、還自稱爲教會的講道中心裡得到褒獎。然而,這種定性會不會只是豎了一個假靶子呢?
以下,我將傳統的講道稱爲「權柄式講道」。澄清一下,我所說的權柄式講道是指在神的權柄之下忠心地傳講神的話語,就好像一位大使代表自己的君主「帶著權柄」說話。因此,這樣的講道要求聽眾是一批迫切希望聽到神的話,並願意被神的話所改變的會眾。
我還要再澄清一點,權柄式講道不表示講道者需要喊叫,不表示講道者對自己的有罪本性視而不見,不表示他不可接近、不能質疑,或者拒絕在崇拜後或整個週間拒絕與會眾對話。
在閱讀關於對話式講道的材料時,讓我覺得沮喪的一點是,對於所說的東西究竟是什麼缺乏清晰的界定。「對話式講道」這個詞在一本書,甚至在一個段落中可以指稱若干種不同的東西。
所以,本文餘下的部分要考察一下人們提倡「對話式講道」時所指的不同內容。有些建議是很好的。有些則是針對當下某些講道中真實存在的問題所作出的反應,不過,是些不太健康的反應。還有一些則表明持論者未能把握神的話語以及福音之權柄的本質。
1. 一種對話性的環境:一個聲音引發另一個聲音
有時候,持論者號召採用「對話式講道」,是爲了強調教會不只是講道中心,同時也是信徒共同體。在會眾中,應當有隨處不斷發生的福音性談話。講道者不僅要講道,還應當進入與人的關係,因爲在這樣的關係中,整個一週都會以福音性的對話爲中心。
「這樣的預備工作要求講道者不僅與文本有親密關係,還要與會眾有親密關係。」(Pagitt,187頁,參Allen,93頁)「通常發生在牧師與註釋書之間的關係,同樣應該發生在牧師與會眾之間。」(Pagitt,189頁)顯然,釋經式講道也可以從這樣的互動中得益。
盼望看到持續的福音性談話在會眾的生命中佔據重要地位是很好的。我們不應該把講道看作一個孤立的事件,而與會眾真實的生命沒有關係。
我所在的教會當然看重對話。每週三晚上,教會有歸納法查經班。從一兩節聖經經文,以及經文與我們生活的相關性就會引發對話。在這樣的聚會以及每一個其他類型的聚會結束後,人們常常會再呆上至少一個小時,進行非正式的談話。牧師鼓勵會眾,這些談話的中心最好是剛剛教導或傳講的神的話語。還有,許多教會成員會參加週間的查經小組,以及比較隨意的聚會和聚餐。每個月有兩次,在主日上午的崇拜結束後,我們會辦一個午餐會,由當日的講員接待,回答大學生的提問。
權柄式講道並非忽視在一週其餘時間內不斷發生的對話。這些對話可以充實講道者的應用。在我們教會,通常講員會研究經文,寫出講道大綱,但隨後,在寫講道稿之前,會先與另一位長老或教會成員一起吃午飯,討論主日的經文可以如何應用到會眾身上。真實、富有對話的教會集體生活乃是釋經講道的正確背景。牧者必須瞭解自己的羊群。
我在教會養成的另一個習慣是,在準備講道時瀏覽教會成員手冊,認真思考這篇講道能夠怎樣應用於那些生命正處在困難期的人們。如果講道的目的不是要針對聽道的特定會眾,那麼解經就會變成缺點。講員可能理解了經文所含的信息,但卻沒有把它傳講給屬於自己的特定人群。
但是,關於講道與教會中不斷進行的對話之間的關係,有些持論者卻提出了更激進的說法。
講道不再是對話的起點或中心,而是成爲共同體中不間斷對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講台置於共同體對話同心圓的邊緣位置,教會的對話眾聲交錯,而講道者的聲音則成爲其中之一。(Allen,15-16頁)
一旦我們認爲講道只是不間斷對話中的一個邊緣聲音,而非對話的中心、燃料和指南針,我們就遺忘了基督徒共同體的淵源和根基。若非神的靈藉著神的話語注入生氣,在我們裡面就毫無生命。是神建造了共同體的生命和對話。在一週中的這個特定時刻,我們並不是討論、而是聆聽祂的話語,這個活動仍然必須保持在中心地位,這樣,祂那清楚的聲音才不會因爲我們那許多混淆之聲而遭到邊緣化。
2. 一種對話性的語氣:沒有什麼聲音具有權柄
按倡議者的說法,「對話式講道」也可以表示講道者不應使用權威性的語氣說話,我說的這種語氣包括高亢的嗓音以及用來組織構建講道命題的措辭。採用對話式語氣則表示講道者不要著重宣告神的旨意,而應當就神的話可能具有的意思提出建議。
「常常告訴別人事情是怎樣的、可以是怎樣,或者應該是怎樣的講道者,他的生命裡會有些危險的東西。」(Pagitt,32頁)
「當我有一個想法,我會用這樣的措辭來說話:『在我看來』,或者『我對這個問題的想法是』,或者『從我的觀點來看』。這種語言對共同體和我自己都有好處。」(Pagitt,200頁)
我要再說一次,我對那些周復一週坐在臺下、聽著言辭激烈的講員斥責的會眾頗有些同情。最近有個朋友告訴我,有些喉科大夫的業務基本仰仗講道者!我們不應該把講道者個人的權威與他所傳講的神的話語的權柄混淆起來。我們也不應該把權威性宣告與某種錯誤的教條主義混爲一談,前者是基於文本含義的一般性過程,後者則通常發生於某些文本解釋存在特別疑難的領域。「哦,這是一節困難的經文。有些人認爲這裡的使者是指天使,但綜合起來看,我還是認爲是在講人類的使者。」偶爾說這樣的話並沒有什麼錯。
不過,在講道中說明某些問題是不確定的,並不意味著對所有問題都應該這樣說。一位講道者不可以說:「在我看來,一個人除非重生,否則就不能進天國。」這聽起來好像挺謙卑的,但實質卻是驕傲。因爲這是在拒絕承認神話語的權柄。在這樣的情況下,一種對話式的語氣給我們所提供的無非只是一個罪人對神話語的意見,而不是神的話本身,由此,神的道就變得不再需要辯護,也不再以此勸戒、責備、鼓勵。
要抵制那種將權威置於個體性格之中的講道,最好的辦法恰恰是我所說的權柄式講道。在權柄式講道中,講道者明白,他所說的內容,乃是瞭解神的意思之後所得出的,隨後,他就忠心地將其應用於會眾,相信神自己會做改變人的工作。因此,解決問題的答案並非某種對話的語氣,而是真正的釋經-權柄式講道。
凡是嘗試釋經講道的人都會知道這是何等謙卑的方式。我可以在星期天早晨爬起床來,說:「在我看來……」,這不需要太多靈魂的煎熬。但是,如果我知道我會站在神和人的面前,宣告說:「今日主這樣命令我們……」,我就必須跪下來祈求神的憐憫,求他使我保持忠心。
講道者並非不會犯錯,這就是爲什麼講員們需要常常發起談話來請別人指正。在我們教會,教牧職員和實習生每週會舉行一個崇拜評估會,在會上,我們向講員、敬拜帶領者以及其他參與崇拜服事的人提供反饋意見。幾乎每一次都有人對講道的某些部分提出不同意見。但是,只要講道是忠於聖經的,就是有權柄的,講道也應當表現出這一點。這不意味著,講道者必須大喊大叫,但確實表示,他應當表現出對經文有適當的熱情。
3. 一種對話式的教會架構:沒有帶領的聲音
認爲權柄式講道與基督教信仰不合的人最常引用的教義,可能是「信徒皆祭司」了。
相信信徒皆祭司,就迫使我們重新思考關於「說道」和牧師權柄的觀念……事實上,認爲一個人需要經過特殊的教育才能理解關於神的事,實在不過是西方人的自負……曾經有一度,教會相信一名牧師應該是爲神說話的唯一人選,因爲他屬於少數能夠閱讀的人,就好像關於神的唯一重要的知識是那些通過閱讀得到的信息。(Pagitt,153頁)
每一名信徒都有聖靈,每一名信徒對神聖真理的認識就都可以超過最聰明、受教育程度最高的非信徒。然而,按聖經的教導,信徒皆祭司從來沒有與某些信徒具有教導的恩賜相悖。聖經清楚地說,我們之中並不是有許多人要做教師(雅3:1)。類似的,有一個聖經所說的職分要求任職者善於教導。如果他所教導的乃是神所啓示的內容(確實是!),那麼他就至少必須能夠閱讀,並且,還要能夠正確地處理真理的話語(提後2:15)。這樣的教導也被描述爲是具有權柄的(提前2:12)。實際上,牧者受命要帶著權柄教導(多2:15)。因此,講道者帶著這樣的權柄教導並不是驕傲——反而是謙卑順服神的話,忠心履行主託付給他在會眾中的責任。
聖靈滿有恩慈,賜給我們牧師和教師,爲要造就會眾(弗4:11)。對話式講道的倡議者似乎沒有給那些憑著愛心、爲了他人的好處行使神所賦予權柄的人留出餘地。「如果講道的作用是互相啓發,那麼講道的構成就必須是一種集體行爲。」(Pagitt,39頁)那麼,神爲什麼要賜下一些人,讓他們教導全群呢?他隨己意在子民之中分配不同的恩賜。我想,如果所有人輪流彈鋼琴,並不會使集體唱詩更有啓發性。那麼,爲什麼講台由眾人分享會讓講道更好呢?
4. 一種對話的形式:每個聲音都要聽
實際上,阿蘭還沒有把講道本身變成眾聲嘈雜的對話,而帕吉特則並未止步。
漸進性的對話並不意味著集體思考、討論,甚至協商。它是指我們用這樣一種方式彼此傾聽,即我們自己的想法是沒有什麼不可以改變的。我們聽到共同體中其他人的意見,就別無選擇,一定需要允許自己的想法受到影響。(Pagitt,54頁)
關於某處聖經經文的大範圍集體談話非常有助於發現人們的理解,並幫助許多人增進對經文的理解,這當然是真的。前面提到,每週三晚上我們教會就有這樣一個聖經學習班。但是,權柄式講道的功能卻不一樣,而且重要許多。
權柄式講道是體現並效法福音的核心本質。對話式講道的倡議者誤解了講道與福音之間的關係。福音是應當被傳揚的消息,不是一個供討論的意見。當我們作爲神的子民聚集到一起,我們需要聽到有人宣告消息,好像國王的諭令,帶來在我們中間實行。講道者不是國王,他是大使。一篇講道的權柄不在於講員的個人權威,而在於他所傳講的話語本身的權威。他也不是一位哲學家,而是一名大使。他的想法並不出於自己,他是忠心地向神的子民宣告神的旨意。
我們可能會覺得不舒服。我們本就應當如此,因爲神的話不是來爲我們自己的智慧背書的。主說話,我們就因自己的愚昧而知道謙卑。全地都當在他面前靜默!會眾的聲音是要聽,但是,是作爲對神啓示的回應。以我們在各種不同文化和個人生命中的各種不同方式,發出同樣的讚美、認罪和甘心順服之聲。
5. 一種對話式的釋經法:文本不發聲音
對於在教會中摒棄權柄式講道,我最大的擔心是,這會導致信徒不再認爲聖經本身是有權威的。我恐怕對權柄式講道心存芥蒂的人,根本的原因是他們想要抗拒聖經的權威。如果每一處解經都要被一名「有意見」的成員打斷,問聖經究竟可能是什麼意思,那麼,經文本身就失掉了自己的聲音。剩下給我們的,就只有個人的聲音和人的觀點。如此,爲什麼還要自找麻煩去聽經文在講什麼呢?
許多倡議對話式講道的人說,在當前的後現代文化氣候下,這是必要的。人們已經不能再坐著聽一個人發話了。絕非如此!後現代主義恰恰使權柄式講道前所未有地重要。在一個文本被推定爲不具有任何意義、一切權柄都是相對的、沒有任何聲音比其他聲音更具權威性的環境中,唯有權柄式講道可以向一個後現代的世界打開聖經的世界觀。神的聲音,必須要人閉起嘴來聽。救恩不是什麼通過共同體的集體性過程「找到」的東西;而是那一位至高的主發起、宣佈並使之生效的。在我們還是罪人的時候,他主動地行動,差遣自己的兒子來爲我們死。我們對自己的世界觀太有自信,無法聽見他的聲音,於是,道成了肉身、來到我們中間。
福音直面後現代的相對主義假設。權威只有唯一一個來源。「身體只有一個,聖靈只有一個,正如你們蒙召,同有一個指望。一主,一信,一洗,一神,就是眾人的父,超乎眾人之上,貫乎眾人之中,也住在眾人之內。」(弗4:4-6)儘管帕吉特自號福音派,但他的書通篇沒有提供一個對福音的清晰表達,我很想知道,眾聲喧譁是不是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之一。
在權柄式釋經講道中,問題不是「會眾對於這段經文的觀點是什麼」,而是「這段經文對於會眾的觀點是什麼」。簡單說來,我強烈支持在講道前後參與和會眾的對話。我也強烈支持在整篇講道的過程中運用人的話參與到會眾的生命中去。但若權柄式講道的特徵(出於聖經的一個聲音對會眾說話)一旦喪失,那麼神向他子民說話的權柄也會很快邊緣化。
一種對話式的方法可以安慰、參與和肯定,但是,說到底,這不是講道。
許可:你可以各種形式使用、複製與分發本文,但不允許修改文中內容(譯者注:更正翻譯錯誤除外),不允許收取超過複製成本的費用,並且分發不得超過1000個拷貝。如果要在網絡或郵件中轉貼,請務必保留原文與譯文鏈接。任何例外需徵求9Marks機構的許可。請在分發時保留本許可聲明。9Marks網址:www.9marks.org,電子郵件地址:info@9marks.org,諮詢電話:+1(888)543-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