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文章
文章
寓意解經:找出界限,以免越界

你有沒有聽過奧古斯丁對好撒瑪利亞人故事的解釋?他的解釋可能會讓你摸不著頭腦。

奧古斯丁是這麼解釋的:

有一個人(亞當)走在路上。他被強盜(魔鬼)剝去衣服(永生),還被強盜(魔鬼)毆打(或誘惑犯罪)。一個祭司(律法)和一個利未人(先知)無視他,然而他得到了一個撒瑪利亞人(耶穌基督)的照顧。撒瑪利亞人把他帶到客棧(教會),向客棧的老闆(使徒保羅)支付了兩文錢(今世和來生的應許),讓他照顧這個人【1】。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寓意解經的例子。然而,對致力於合乎聖經的釋經講道者而言,這種解釋有很大的問題【2】。釋經講道應該受到作者意圖的約束——無論是耶穌在祂的講述中,還是路加在他的記錄中,都不可能像奧古斯丁所說的那樣寓意深長【3】。

但另一方面,我們致力於以基督爲中心的講道,並正確認識到所有經文確實都指向耶穌基督的福音,在這樣的時代,我們很容易對奧古斯丁要傳講福音的目標產生共鳴【4】。的確,人的心靈不僅是爲欣賞複雜的文學關係之美而設計,而且會爲發現某種關係模式而興奮。這使得在講道中運用寓意解經,既有誘惑力,又令人心滿意足。

然而,我要再次強調,寓意解經不如釋經。我們很難知道寓意解經的界限在哪兒,走得多遠才算離譜。

關於寓意解經最大的挑戰之一是定義問題。

定義與挑戰

在古代和中世紀,寓意解經是閱讀聖經的少數幾種方式之一(還有字面解經、道德解經和神祕解經等其它方式)。它主要專注於將耶穌基督(或其他人)與舊約聖經的故事聯繫起來。人們認爲,它的出現是因爲在沒有看到福音的成全之前,很難對舊約的某些方面進行智慧的應用【5】。在這一時期,寓意解經這個術語的主要問題之一是,寓意經常與比喻和預表交替使用,來指任何形式的比喻或類比。即使在宗教改革時期,這些術語大致上也是沒有分別的。

直到最近,預表和寓意才有了不同的含義。現在,我們通常用預表來指舊約的某個概念與耶穌基督的福音之間的聯繫,並且有經文的依據。而用寓意來指那些沒有經文依據,較隨意的聯繫。【6】

它們在詞典中的定義也不是特別精確。例如:

寓言是一種流行的文學形式,其中的故事指向某個隱藏的或有象徵性的平行意義。故事中的某些元素,如人、事、物、事件等,指向另一境界或意義層面的相應元素【7】。

有了這樣的寬泛定義——既包含合理的預表和正確解經的閱讀方式,又包括較花哨的閱讀方式——還必須考慮其它的細微差別。

經文與講道者

也許最重要的差別在於誰在主導經文之間的聯繫。是經文中哪些地方指出某種合理的聯繫嗎?還是這種聯繫完全來自講道者的思想?這是最重要的差別,它爲我們提供了一個區別預表和寓意的實質性標準。【8】

如果一段經文預示了未來的應驗(例如,無論是在文學和歷史背景下的直接應驗,還是在彌賽亞身上的最終應驗),那麼就必須追溯這段經文最終是如何應驗的。唯一最好的方法就是看後面的經文(通常是新約聖經)是如何回歸到這段經文的【9】。如果不能得出文字上的聯繫,那麼我們要考慮這種聯繫可能是來自講道者而不是經文本身。

例如,請看《撒母耳記上》28:20-25 記載的掃羅臨終前的故事。掃羅在遇見撒母耳的鬼魂之後,轉而「聽從了」隱多珥交鬼婦人的「聲音」,並吃了交鬼婦人爲他準備的陰森飯食。那是這個極度憂慮之人生命中最黑暗的時刻之一,其中重要的原因是,他剛得知自己第二天就要一命嗚呼。

看起來沒錯啊,這裡與聖餐有某些有趣的聯繫:一個被確立爲受膏者的人,在臨死前的晚上吃了一頓準聖餐,特別是還吃了無酵餅。但是,這段經文哪裡暗示了將來有更大的應驗呢?在新約聖經描述聖餐的經文中,是否有什麼地方可以讓我們回到《撒母耳記上》28 章的這段經文呢?如果我們能回答這些問題,就會知道是誰在主導這個聯繫。作者是在經文中給了我們一個理由,把這兩者聯繫在一起嗎?還是我們作爲讀者,完全靠自己的私意把這兩者聯繫起來呢?

在做這樣的關聯時,我們有可能會把原文去歷史化—也就是把它從歷史背景中剝離出來,也剝奪了它作爲基本事實的合理性。我們給講章起個巧妙的題目,比如「掃羅最後的晚餐」,暗示這段經文會在基督最後的晚餐中得到最終的應驗,雖然是通過對照的方式——掃羅爲自己的罪死,而基督爲祂的子民死。這樣做我們還可能會忽略經文,而沒有領會作者在這裡要講的重點:這段經文沉重地回顧了以色列第一位國王的最終滅亡。

這樣看來,在《撒母耳記上》中作者所寫的似乎與聖餐無關,而與逾越節的晚餐有關。將死的眾子(撒上 28:19)、宰殺動物(撒上 28:24)、以及烤無酵餅(撒上 28:24)都是暗示性的細節。經過一番辛苦,挖掘出那頓飯的聖經神學主題,我們就可以合理地把它與主所慶祝的逾越節大餐聯繫起來。

總之,我們必須要清楚回答的問題是:這些聯繫是否有聖經根據,我們在經文中才能可靠地運用聖經神學。或者這些聯繫是否來自我們自己的思想—不管在神學上是否合理,我們都應該謹慎小心。

解經與例證

如果我們確信有某種聯繫——雖然可能是寓意性的——那麼另外一個差別就要開始發揮作用了,就是表達方式的區別。當我們提出這個聯繫時,我們是把它作爲作者的原意來解經呢?還是用它來作例證?

如果不能從經文中得出一個合理的聯繫,我們還可以把它與福音聯繫起來。也就是說,不要把與福音的聯繫作爲解經,而是作爲例證呈現出來。當然了,例證不僅是指關於寵物的可愛故事,或者穿錯靴子徒步旅行的悲慘故事,也不僅是指歷史傳記,或者用來作講道開場白,並總能在結束時找到笑點的巧妙故事。而且我們也能用聖經來證明聖經。

例如,《以賽亞書》43:1-7 教導說,神不會拋棄祂的兒女。希西家在前幾章因爲接待巴比倫的使者,就已經把事情搞砸了。然而,神在《以賽亞書》43 章開篇的幾節經文中應許,當以色列人經歷他們的犯罪後果(巴比倫流亡)時,祂要與祂的兒女同在。事實上,神用非常親切的語言表達了祂對祂子民的愛,以及帶領他們回家的承諾。顯然,這段經文與《路加福音》15:11-32 中浪子的故事並沒有關係。然而,這段經文講述了一個失喪的兒子在經歷流亡後,得到父親的愛與歡迎的故事,可以用它來做例證,會產生非凡的感染力。只要這樣運用這個比喻,而不是用來解釋《以賽亞書》43 章,或者解釋最終的應驗,就可以使用它來瀟灑地傳講福音。

總而言之,我們傳講要清晰、準確。不能用一些非作者本意的東西來解釋經文。但同時,我們也不要害怕把它作爲例證來進行關聯。

進一步的思考

我們思考了經文與福音之間的聯繫的來源(是經文段落還是講道者),以及我們要如何把聯繫呈現出來(是作爲解經,還是例證?),即便如此,寓意解經仍然存在問題,它是一種冒險,而且讓人堂而皇之地誤用聖經經文。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

以下是幾點建議:

  1. 禱告
  2. 殷勤努力地解經,特別是找出經文的結構,並從文學和歷史的背景來查考經文。作者的意圖是什麼?有合理的神學關聯嗎?
  3. 思考聖經的其它部分(通常是新約聖經)如何與你的經文相關。做這樣的神學關聯有先例嗎?
  4. 在你的經文中運用所有的聖經神學工具,看看有什麼合理的文本聯繫。是否有主題、預表、軌跡,或其它合理的、合乎聖經的神學聯繫?
  5. 有疑問時,寧可作爲例證,也不要當作解經

寓意解經有很大的問題。它不僅使你的講道去歷史化,而且把神的話語玩弄於股掌之間【10】。但其背後的動機是好的——想要從整本聖經的角度來傳講福音。讓我們殷勤努力,對細微差別小心謹慎,好讓我們在所有的講道中都宣揚福音的好消息。

*****

附註:

【1】奧古斯丁,《詩篇》118,121和125 篇中的Enarationes,《基督教教義》1.30.31ff, 講章 299 頁

【2】約翰·加爾文沒有對奧古斯丁指名道姓,但對這種解釋作了直截了當的回應。「在這裡,自由意志的倡導者所編造的比喻太荒謬了,不值得反駁......我得承認我不喜歡這些解釋;但我們應該對聖經有更深的敬畏,而不是自以爲是地掩飾其原本的意思。而且,事實上,任何人都可以看到,某些人的好奇心導致他們想方設法做出這些猜測,違背了基督的本意。」參看加爾文《論四福音的和諧》第三卷中對《馬太福音》22:34-40、《馬可福音》12:28-34、《路加福音》10:25-37的註釋。雖然加爾文在註釋中表明,他強烈反對這種寓意解經,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他自己也使用這種解經方式,其頻繁程度令人驚訝。例如,在《出埃及記》28 章的註釋中,他指出,爲亞倫和他的兒子們所做的衣服是爲了「掩蓋他們的過失」,而不是爲了顯示出美德以及「基督的奇妙榮耀」。然而在《出埃及記》28:2 中,經文就是指,作聖衣「爲榮耀,爲華美」。

【3】狄馬可把釋經講道定義爲「以聖經某段經文的要點作爲講章要點的講道」。狄馬可,《健康教會九標誌》第三版(Wheaton: Crossway,2000)第 44 頁。同樣地,大衛·赫爾姆將其定義爲「獲得授權的講道」,正確地將講道的形式和重點服從於聖經文本的形式和重點。大衛·赫爾姆,《解經式講道》:「我們今天如何傳講神的話語」(Wheaton: Crossway,2014),第 13 頁。無獨有偶,D.A.卡森把釋經講道定義爲「把已有的東西挖掘出來」。他接著說:「就是要解開經文,或者解開經文實際上要表達的內容。如果我們期待神通過祂的話語來啓示祂自己,那麼我們的釋經必須盡可能忠實地反映神實際上所要說的內容,祂已經藉著聖經把話語賜給我們了。」D.A.卡森,「21 世紀對講台的挑戰」,《傳講神的話語》,《記念R肯休斯文集》(L.Ryken,T.Wilson; Wheaton: Crossway: 2008),第 176-177 頁。最後,柴培爾所給的定義是:「釋經講道從經文中提取主題,要點和子要點。釋經講道者承諾用經文所支持的屬靈原則作爲信息的要點,來解釋某段經文的意思。」柴培爾,《以基督爲中心的講道》:救贖性釋經講道,第二版(Grand Rapids:Baker,1994),131 頁。

【4】參考《路加福音》24:13-49

【5】參考俄利根,《論首要原則》(On First Principles),4.2

【6】參考奧布里斯皮爾斯,「傳講舊約」,《聆聽舊約:聆聽上帝的話語》(Hearing the Old Testament: Listening for God’s Address, ed., C.G. Bartholomew, D.J.H. Beldman; Grand Rapids: Eerdmans, 2012)第383-409頁

【7】菲利普·巴頓·佩恩:《福音神學詞典》中的「寓言」(「Allegory」 in The Evangelical Dictionary of Theology)(ed. W.A. Elwell; Grand Rapids: Baker, 1996),第 14 頁。相比之下,比勒將預表定義爲「在上帝特殊啓示的歷史框架內,研究已經啓示的關於人、事件、制度和其它事物的真理之間的類比對應,從追溯的角度來看,它有預言性,並在意義上逐步升級。」參見G.K.比爾,《新約全書舊約用法手冊:解經與釋經》(Handbook on the New Testament Use of the Old Testament: Exegesis and Interpretation)(Grand Rapids: Baker, 2012),第 14 頁。

【8】《聖經》讓我們有理由把舊約的某段經文與在基督裡成全的事情聯繫起來。例如,施洗約翰在《約翰福音》1:29 中稱耶穌爲「神的羔羊」。逾越節羊羔是一個預表。更清楚的例子是《羅馬書》5:12-21,亞當被稱爲「那以後要來之人的預像」,用的是「預像」(τυπος)這個詞。

【9】這裡特別有用的是大衛·赫爾姆關於尋找這種聯繫的建議:「有一個很棒的快捷方式,我幾乎每週都會用到,就是內斯特-阿朗第 28 版附帶的索引。即使你不會讀希臘文,這個索引也是有用的,因爲它列出了新約引用舊約的所有典故和引用。」大衛·赫爾姆,《解經式講道:我們今天如何傳講神的話》Expositional Preaching: How We Speak God’s Word Today (Wheaton, Crossway, 2014),71 頁。

【10】大衛·赫爾姆,《解經式講道》在神學反思的一章(第 61-86 頁)中,談到了文本去歷史化的問題。


譯:韋柳萍;校:CCL。原文刊載於九標誌網站:Allegorical Interpretation: Finding the Line Before You Cross It 

作者: Robert Kinney
2021-01-18
講道
七十八期
寓意解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