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書評
書評
書評:《真正的復興》

譯註:本書中文版已由團結出版社於2012年出版。

「我們是怎麼到今天這個地步的?」這個問題總是被問到並且富於啓發性。然而,雖然我們應該經常問這個問題,但當代福音派並不經常問。

在這本《真正的復興》裡,伊恩·默里娓娓道來,向我們講述福音派——浸信會、長老會、循道宗等等,到如今是如何一路走來的。

源自復興

本書標題就扼要地講了整個故事。從1750年至1858年,默里研究了一百零九年以來,如何理解美國福音派以及傳福音的經驗從「復興」演變到「奮興運動」。

背景:第一次大覺醒

1750年之前所發生的並非不重要。從1735到1740年,在約拿單·愛德華茲、喬治·懷特菲爾德以及其他人在北美殖民地經歷了一場巨大的屬靈復興,史稱第一次大覺醒。這一現象由講道中強調聖經真理所驅動,包括神的聖潔、罪的嚴重性、人作了罪的奴僕,並且需要聖靈給予新生從而使人可能悔改、相信並得救。

儘管對講道不可避免地摻雜著一些膚淺的回應,然而當時的人仍視之爲真正的復興。他們相信這場屬靈運動是出於神的主權決定將他的靈以深奧非凡的形式澆灌下來,因此產生了基於聖經的傳福音的適當方式,並且碩果累累。

愛德華茲和懷特菲爾德的繼任者們

默里的故事於是從第一次大覺醒的繼任者們開始,就是那些從新英格蘭到弗吉尼亞事工的人們,像塞繆爾·戴維斯和亞歷山大·麥克沃特等人(一至四章)。這些牧師與愛德華茲和懷特菲爾德的講道持一樣的神學立場,他們個人都受到1735-1740年時間的影響。在整個18世紀下半葉,這些牧師以及跟隨他們的人定期從多種方式中經歷了神對他們事工的祝福,也值得貼上「復興」的標籤。

復興:神的恩賜,不能保證結果如何

像他們的前輩一樣,這些牧師知道,復興是神的主權工作,不能以其他任何方式來解釋。因此,他們傳福音,與罪人一同認罪,爲著結果子而禱告就像他們多年來已豐收那樣;還有些只有神才知道的原因,他有時顯著地祝福這些努力,有時候他並沒有。

換言之,這些復興既不是出於人的計劃,也非人的成就。他們沒有用任何不尋常或新穎的佈道技巧。因此,他們明白這是神的恩賜。

……發展到奮興運動

然後大約始於1800年,復興橫跨這個年輕的國家,更大範圍地爆發了,從肯塔基州和田納西州的東北方各州到西部各州。並且真正了不起的是,這場大規模的復興持續保持一種或另一種形式長達30年之久,有充分理由贏得第二次大覺醒的稱號。

第二次大覺醒

一開始,人們關於這場復興想的和上一次一樣。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神學和實踐的變化開始發生了,最後復興的結束無異於一場革命。 (關於這部分故事,參見5至12章。)

例如,在1800年肯塔基州的坎恩山脈,肯塔基州長老會戶外「聖餐聚會」(這是遵循傳統的蘇格蘭做法)成爲了看上去是聖靈的一場重大運動的導火索。聚會很快發展壯大。例如循道宗等其他宗派的牧師們共同講道。大量與任何教會都沒關係的人,不遠長途跋涉來聽講道。許多人回應講道並且唱詩,有時戲劇性地中斷。

最終,這些聚會的領袖們在如何回應這些情感過激反應上發生分歧。一些人——大多數長老會——認爲這樣的表現應當視情況而允許或斥責,而另一些人——循道宗——傾向將其視作神聖靈工作的印證。

從這點來說,循道宗的領袖們在肯塔基州的工作上採取了最初回應復興的策略,也就是說,長時間戶外聚會,並使之成爲他們努力帶來復興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更進一步說,這些循道宗的人以及其他一些宗派,將根基建立在一種完全不同的歸信教義上,開始專注於向外勸誘,要人立刻對福音做出反應。

兩大轉變

故事在其他地方沿著相似的路線前行。到了19世紀20年代和19世紀30年代,整個美國福音派裡已經發生了兩大轉變。

首先是關於歸信教義的轉變。截至1800年,福音派幾乎普遍地相信並且傳道說神一定按其主權給某人一個新的本性,使他(她)悔改相信。到了19世紀30年代,這被另一種歸信的解釋廣泛取代了,悔改相信完全在於個人自己的能力。

這導致了(在某些情況下,或者說是遵循)佈道實踐的轉變。許多福音派採用了力求立即決志的做法。「憂傷者之座」、 「到祭壇前面來」—講台呼召、在公眾禱告中將負擔強加給個人,警告聽眾立即回應,否則就會失去他們悔改的機會——所有這些做法和其他都源自對歸信的新信念,認爲個人能力範圍就可以實現,甚至影響他人。

結果:奮興運動

這兩個轉變的結果是,教會領袖開始認爲復興就是可以通過使用適當的方法確保完全安全——「適當」是無論做什麼只要能帶來立刻的決志或者外在決志的表示。這種解釋最早由查爾斯·芬尼大力推廣,但到了第二次大覺醒結束前已經成爲了美國福音派絕大多數的共識。歷史學家威廉·麥克勞克林甚至竟然說,到了十九世紀中葉,這種神學已經成爲美國整個信仰體系的主流(第277頁,中文版第240頁)。

因此,復古主義誕生了。可以肯定,奮興運動在真正復興的土壤中長大。然而這種奮興運動的新做法徹底有別於之前復興的觀點,奮興運動如此快速地取代了復興。一場「復興」變得等同於一場設計好促進復興的聚會。不像以往幾代人,1830年以後福音派獲得了能力,可以這麼說,把復興在日曆上提前了幾個月。

這種復興的目標是爭取盡可能多的立刻決志成爲基督徒。因此,對虛假歸信可能性的警覺從福音派意識裡銷聲匿跡了。很少有人問他們的新舉措是否只是可能產生了像真門徒一樣多的假歸信。

牧師們的七個教訓

顯而易見,要知道我們如何從19世紀30年繼承代今天我們中的許多人想當然地傳福音的做法,這並不用費勁。無論我們是否正在考慮在體育館裡搞大型佈道會,或者是要變成尋求每個主日重現這樣氛圍的教會,都繼承了這樣的做法。

然而,正如默里在這本書的最後一章正確指出的,這種類型的奮興運動及其神學支持了代表一系列背離聖經的歸信教義及傳福音的聖經實踐。因此《真正的復興》應該激勵我們批判地回應並且謹守我們的教會和我們佈道的做法。

爲了實現這一目標,這裡有從書中而來的七個教訓,應該是與牧師們特別相關的。

第一,不要混淆向內改變的外在行爲。

首先,不要混淆向內改變的外在行爲。穆裡首先寫到「到祭壇前面來」,

起先沒有人宣稱視之爲歸信的方法。但很快,不可避免地,回應「到祭壇前面來」就與歸信相混淆了。人們聽道講道人迫切地懇求他們上前來,與懇求他們悔改相信一樣迫切。(第186頁;另參見第366頁)

走過過道作「決志禱告」並做任何一系列的其他活動,卻沒有歸信,這是有可能的。

然而,不採取那些任何特定外在的步驟而歸信,這也是有可能的(當然,儘管歸信總是會表現出可見的果子)。

因此,牧師們不應該談論任何外在的行爲,好像這就能等同於歸信了一樣。而且他們應該謹慎,避免視二者爲等同的佈道技巧。

第二,謹防產生虛假的歸信。

其次,謹防產生虛假的歸信。當然有些人最初聲明信心,可是後來被證實沒有悔改,這種情況是不可能避免的,但是牧師在傳福音的方式上既可以最小化也可以最大化錯誤的歸信。例如,默里引用塞繆爾·米勒的話說,設立「憂傷者之座」(講台呼召)的做法助長了「膚淺、無知及未受訓練的宗教認信者的快速倍增」——那是,錯誤的歸信(第366頁,中文版314頁)。。

第三,謹慎立即給出救恩的確據。

第三,謹慎對待立即給出的救恩確據。堅忍,正如《新罕布什爾信仰告白》所言,是一個真基督徒的偉大標誌(來3:6,14)。信心本身由果子認出——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真的還是假的。(太7:15-27)。然而默里指出新的奮興派方法實際上是建立在立即確據的應許上的。

然而,那些採用「憂傷者之座」的傳道人希望打消那些公開回應者的一切疑慮。正如我們所講的,這種說法最吸引人的地方在於,回應能夠確保救恩。如果承認公開回應與悔改歸信之間並沒有必然的聯繫,那麼整個體系都會受到威脅。(368頁,中文版在316頁)

換言之,新派方法整個的重點在於回應確保救恩。並在此基礎上,只是因爲人們在聚會結束時上前來,講道人就立即毫無保留地確保了他們的救恩。

最幼小和最軟弱的基督徒可能有得救的確據,但這應基於基督客觀性的工作並且有相應結出生命改變的果子。

所以牧師們,謹慎對待立即給出的救恩確據吧。當心別把它置於錯誤的根基上。

第四,將你的事工牢系在神話語要求的內容上。

第四,將你的事工牢系在神話語要求的內容上。在某些方面,默里的敘述中關鍵的轉折點在於十九世紀早期循道宗把一些新奇的,超出聖經之外的做法——長時間戶外營會、確保立刻決志的技巧等等——作爲了產生歸信的關鍵中的關鍵。(第184頁)

當然,基督徒在追求聖經沒有直接樣例的傳福音的方式上擁有自由。如果保羅可以租推喇奴的大廳(徒19:9),現今的傳福音佈道爲什麼不能租體育館呢?

但美中不足的是,這些新方法變成了使命。它們成了靈丹妙藥。它們都成規定好的了,以至於人們無法想像沒有了這個是否還有人會得救。

反之,將你的信心置於神要你做的事上——傳道。信靠神已經賜予你的,就是祂的話語,你需要的就是作一個忠心的牧師。用他給你的工具勞作,並且信靠他會使你的工作結果子。

第五,確保你的神學推動事工實踐,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

第五,確保你的神學推動事工實踐,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默里寫到「到祭壇前面來」在浸信會的傳播,而浸信會在19世紀早期幾乎完全一致地在其救恩論上變質了:

截止到19世紀30年代,這種方式尚未在大多數教會普及。不過,毫無疑問,新的傳福音方式所宣稱的成功,使浸信會教會接受了這些新措施,並逐漸改動教義加以迎合。(第325-326頁,中午版在282頁)

在這種情況下,變成了實踐引導神學。新派傳福音的邏輯在其事工方式中進入了他們的神學體系並重寫了DNA。許多浸信會沒有能夠認識到這一點,他們不僅違背了自己的神學立場,而且最終丟棄它們。

第六,不要將表面的成功與神的認可劃等號。

第六,不要將表面的成功與神的認可劃等號。在默里關於保守派與新派衝突的記載中,奮興主義者經常打出表面成功的王牌(第282頁)。正如當時有位牧師有句名言,「永遠不要批評神所祝福的。」

就成功爭論的第一個問題是,「成功」往往並不總是成功。默里寫道,「倘若悔改歸信成爲人們一時的公開決定,從而出現大批人同時『信主』的情況,而且能計算出來人數,宗教雜誌上立刻報導,那麼『成功』的確會層出不窮,這樣的規模也的確是人們前所未見的。」(第283頁,中文版244-245頁)

可是這些「決志」有多少代表真正的歸信?有多少人受洗、加入教會,並開始新的生命?倘若後來這些數字與類似今天方法所產生的數字去匹配,答案可能是,「不是很多。」

就成功爭論的第二個問題是,神總是以某種方式來祝福我們,不管我們自己用什麼方式。每次神用一個牧師講道使人歸信,不管人的罪和錯誤,他總是祝福人的工作。所以你怎麼能肯定上帝祝福一個事工是因爲採用了新方法而不是無論如何祂都會祝福呢?

誠然我們應當期盼上帝祝福講道及實踐都與聖經相符。但我們不能將他的工作簡化成「最忠心」就等於「最蒙福」。我們也不能從表面的成功反推神學及實踐的正確性。

第七,爲平凡而慶祝。

默里寫道舊派視復興爲從神而來的恩賜:「舊派從不認爲離開了復興教會就不能開展有效的傳福音工作,這樣的想法是不符合聖經的。」(第385頁,中文版第329頁)。這些人深知大多數時間,事工會進展緩慢並且是單調乏味的工作。他們知道「那人撒種,這人收割」。他們「認爲上帝總是按著合宜的規模賜下他的祝福,有時候波瀾壯闊,有時候則悄無聲息。」(第385頁,中文版第329-330頁)。

所以,最後,不要因爲果子熟得慢而氣餒。相反,倚靠神來通過恩典的常規手段來做工。爲平凡而慶祝吧。

此書堪稱經典之作的原因

正如我希望這篇書評所證明的,有許多原因解釋了爲什麼《真正的復興》堪稱經典之作。它篇幅浩瀚,內容密集,甚至還有點凌亂,但是你仍然值得多多地花時間努力閱讀它。我推薦所有現今心志高遠的教會領袖們,以及任何要問「我們是怎麼到今天這個地步的?」的基督徒,都來讀它。


翻譯:張金星。原文刊載於九標誌英文網站:Book Review: Revival and Revivalism, by Iain Murray.

作者: Bobby Jamieson
2016-08-30
書評
三十二期
悔改信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