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書評
書評
書評:《漫長的人生歸途》,葛尼斯

注:本書中文版由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

最初對「尋道者」的理解,僅僅源於一個概念。這是在林語堂先生的《京華煙雲》中,故事發生在民國年間。那段時期就好像今天的社會格局,硝煙隨處可見。亂世中,林語堂先生刻畫出姚思安這個藝術形像。他大道在胸,以尋道者的姿態出現。無論家庭中、社會中、或民族中,遭遇怎樣的變故,他帶給人一種博大的境界,善於處理生活中的很多問題。抗日戰爭爆發後,社會戰亂已達白熱,作爲尋道者的姚思安,步行於萬千世界。他說,他是去「尋道」。

對於一個尋道者而言,不在於他告訴了你什麼,而在於他的生活言行中,是否能體現出被「道」觸摸的痕跡。這一定是幸福的。尋道者永遠不會率性爲你提供一個絕對的答案,或許他本身已經獲得了絕對的依據,但是他不會這麼做。他依憑一種深沉的、內在的氣質,潛移默化影響你,使你在凡俗中,依然能收穫智者的光芒。

今天,我被感動了。尋道者姚思安,多少年前使我震撼,直到讀了林語堂的《信仰之旅》,意識到姚思安便是林先生的寫照。多少年後,友人送我葛尼斯先生所著的《漫長的人生歸途》一書,重新帶我回顧「尋道者」走過的路,逼我重新審視當下的自己。我不得不說:在極端的俗世生活的驅動下,我的內心已經荒如野草;即便人生確立了某種信仰,但我充其量只是習慣於宗教之內的約定俗成,而這,同樣因襲了某種宗教主義的潛規則,並無法帶我真正靠近「道」的本身,時間日久,我發現已失去發問與思考的能力:

「道是什麼?」

「我所接受並敬拜的對象——耶穌基督,對於我而言,意味著什麼?」

「我是否在內心深處,遇見了道的本身——基督,而非只是停留在思想或口號上?」

「我是否能百分百相信:耶穌所應許的天國,就是我人生最終的歸宿?」

「如果天國不是我的歸宿,我活著是爲了什麼?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

這一連串的問題,其實都在指向一個關於「意義」的提問。關於「意義」的問題,恰恰是我很久以來不再思考的,因此,生命的發動機有時會戛然而止,心靈的河流會乾涸無雨,生活的原動力也因此倍受干擾。

當一個渾渾噩噩的人開始意識到「意義」的重要性,並有勇氣踏上尋求之旅,這意味著他已經邁出人生中關鍵的一步。這一步,同樣不會給你任何承諾,諸如事業、財富、地位等,卻關涉到你生命中最重要的時刻——與幸福同在。

這本《漫長的人生歸途》,就是這樣一本帶著溫柔邀約的書。如同一位紳士,或白馬王子,穿著燕尾服,伸出他散發著香氣的手。

與其說,這是純粹的一部書,不如說,書中陳列的許多史上有名的仁人志士,他們在各自人生舞台上所演繹的悲歡離合,在作者機巧的文字中都已得到適當的展現,諸如葉芝、尼采、阿德諾、達爾文、愛因斯坦、伏爾泰、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梵高……還有很多在不同領域卓有建樹的大師級人物,目前我並不能銘記。在作者獨具匠心的概括中,這些史上的先輩,首先是作爲「尋道者」的姿態出現,其中有無神論者、不可知論者、自然主義者、佛教徒、生長在牧師家庭最終又放棄宗教的、還有神祕主義者。

葛尼斯先生以高超的敘述,充滿哲理的文風、滿懷悲憫地將上述等人的人生和思想,具選擇性地展現出來。完全展現是不可能的,篇幅有限。葛尼斯先生善於蒐集名人軼事一類的資料,因此書中有大量的「小故事大智慧」之類的片段,足以擴展我們有限的閱讀範圍,對提升個體的心性大有裨益。他不摻雜個人的主觀評判,完全依據事實,書中引用許多大師的語言,完全出自他們的著述,且留心觀察並對比這些尋道者不同的人生結局,使後繼者頓悟,「不知反省的人生不值得過。」頓悟之後,以便輕裝上陣。這位紳士,將史上的諸多精英,分別邀請登上宇宙生命的偉大筵席,以今人的視野爲先人的生命做一個註解。目的只有一個,如同葛尼斯自己所說,「在不知反省的時代過自我省察的生活」。

是的,還有什麼比自我省察更能使我們的內在生活更爲充實呢?這個時代,外在吞噬了內在,眼目遮蔽了心靈。但真理認爲,當一個人內在的力量大過並超越這個世界,他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勝利者。

這種內在的力量,始於尋道者與創造主之間生命的默契。關於內在生活,一些新紀元信徒做的比較磅礴,如克里希那穆提,以及華人界的胡因夢。這些試圖依憑自身的修持抵達圓滿之境的朋友,大約可以歸結到「神祕主義者」之中了,這也是葛尼斯先生注意到,並且避免的。因此,這本書最基本的精神框架,依然基於聖經,超越宗教門戶之見。爲此,該書分爲四大版塊,我認爲可以看作一個人勢必經歷的四種階段:發問的時刻、解答的時刻、證明的時刻、獻身的時刻。除此之外,每一章結束後,作者悉心安排了幾個小提問,讀者可以就此對照你的內心,發現生命中目前需要面對並解決的問題。

你看,多麼柔情的安排。當然,當我們閱讀它的時候,不必整裝待發,隨心所欲是生活的常態,也當是閱讀的常態。不要期待這本書給你任何現成的答案,生活的現實錯綜複雜,人生的無常又往往陰晴不定。有一個期待,這本書記述了史上所有尋道者的蹤跡,也同樣是後現代尋道者生命的路標。它會給你一種力量,使你既有憧憬,也不曾倦怠,在信心的召喚下,踏上迢迢返鄉路。

作者: 羅 博學
2014-12-05
期刊
書評
第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