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文章
文章
人心敗壞,以爲教會只關己:全然敗壞教義如何顛覆吸引主義

原文標題與鏈接: You』re So Depraved, You Probably Think This Church Is About You: How Total Depravity Upends Attractionalism

翻譯:鹹燕美

 

最近一次在教會崇拜中流淚的時候,我甚至都不在現場。我是在線收看的。

某個禮拜天晚上刷臉書(Facebook)時,我無意中發現一個教會現場直播的邀請。我常常好奇,嗯,他們禮拜天都在幹啥呢?於是,好奇心驅使下,我點擊並收看了直播。

三十分鐘之後,我坐在沙發上淚流滿面。

如果這是一部電影,導演會在此刻添加*驚訝音效*,主角則會凝視著鏡頭說,「我敢說,你一定在想這是怎麼了。

好吧,我來解釋。

*****

這個特別的禮拜天是父親節,一對父子同檯佈道,慷慨激昂,向父親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崇拜結束的時候,教會想要向會眾裡的幾位父親致敬,他們親身見證了主在絕境中的拯救。爲此,他們領著一隊家庭成員穿過舞台。當他們到達舞台中央時,每個成員都停下腳步凝視鏡頭,同時有個人——有時是孩子,有時是父親——拿著一塊簡單述說破碎故事的廣告牌:作爲一名父親,我開車時睡著了;我們的父親成長於一個虐待和離異的家庭;我和父親從未有過屬靈層面的交流。

有幾秒鐘的時間,每個人的眼睛都緊緊盯著攝像機。然後,就在正確的時刻,廣告牌翻轉過來,破碎變成完整:我終於醒過來,並在幾年之後受洗;通過收養接納我們,神告訴我們的父親怎樣作孤兒的父;我終於打電話給父親,跟他講耶穌……幾個月之後他去世了,我知道他去了天堂。

一個故事接一個故事,這些聖徒再次宣告神恩典的得勝。我想起了大衛在詩篇30篇裡的話:

你已將我的哀哭變爲跳舞,

將我的麻衣脫去,

給我披上喜樂,

好叫我的靈歌頌你,並不住聲。

耶和華我的神啊,我要稱謝你,直到永遠!

所以我坐在那兒——沙發上,用臉書看教會崇拜——淚流滿面。

*****

我們稍後還會回到這一點,但我現在提這個例子是爲了表明這篇文章的觀點:全然敗壞教義應該如何成爲我們事奉理念的核心;它該如何顛覆吸引主義的指導原則;以及它該如何挫敗吸引人的教會的善意做法。

這就是文章的概要。讓我們開始吧。

*****

1. 全然敗壞教義應該成爲我們事奉理念的核心。

我想應該先講清楚我所說的「全然敗壞」是什麼意思。簡單地說,全然敗壞指的是所有人墮落後的自然狀態,尤其是我們與生俱來對自我救贖的無能爲力。若不是神超自然的能力和重生的恩典,我們在靈裡面都是與神爲敵的死人——自我彎曲悖逆,貪戀罪中之樂(弗2:3-5)。

這種敗壞的「全然」之處並不在於我們能達到的壞的程度,而在於我們的壞是全方位的。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比特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犯罪更多,更令人髮指,但他在靈裡面並沒有死得更多——而對神重生恩典的需要一點也不

更簡單地說,全然敗壞意味著:

1、我們因爲死在罪中而無法救自己。

2、我們喜愛自己的罪而不想救自己。

3、我們將對此負責。

不信者最根本的問題並不在於他們無知、冷漠或無助,而在於他們在關係上主動樂意地悖逆創造他們的神。他們最無情的敵人不是智力的有限,也不是現代世界生活的無聊,而是默默刷牙時鏡子裡對視的自己。如果這是真的——並且聖經上說這是真的——那麼不信者必須要擔憂的,就是要逃避神公義的審判。

這些真理應該成爲每個教會的事奉理念的核心。怎麼做呢?最顯著的,這樣的教會要定期清楚地談論人的罪和神的忿怒

我聽過一些牧者談論罪,好像它只不過是我們給自己貼上的不健康的情感標籤:破碎,不可愛,無望等等。儘管這些標籤講出了罪的一些疏離效果,但卻模糊了罪的本質,削弱了一個人在主面前的擔當和過失。這是流行心理學的語言,而非基於聖經人論的語言。

當然,罪是做我們身上的事——不幸的是,有些人對此有更多的經驗。但如果我們就此打住,就把聖經關於這個話題的教導抽離了。爲什麼?因爲沒人會不認同這一點。推卸責任和相互指責對我們來說太容易了。這就是我們墮落後的自然狀態:「你所賜給我、與我同居的女人,她把那樹上的果子給我,我就吃了。」

不需要神的工作就能使人相信自己是他人犯罪的受害者。也不需要神的工作來說服自己在物質上受到他人犯罪的影響。但如果離開神的恩典,人很難相信自己是一個目空一切的罪人,對神對人都犯了罪。

因此,教會應當首要地(儘管不是唯一地)說明罪是我們個人對神有意的悖逆,而不是別人或我們自己貼上的社會性的間接的標籤。他們應當清楚,耶穌死在十字架上是作了罪人的挽回祭,而不是給無助之人掌舵(羅3:25; 約一2:2, 4:10)。

我並不是要否認基督工作的全面性——他的確使破碎的人得到復原,愛不可愛之人,給無望之人帶來希望;是的,阿門!——但若沒有基督爲罪人挽回神的忿怒,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

*****

2. 全然敗壞教義應顛覆吸引主義的原則

再說一次,定義我們的術語是有幫助的,特別是當我在相對平和的形容詞「吸引的」後面加上了一個嚇人的後綴「主義(-ism)」。這種所謂意識形態的「宗旨」是什麼?

想到幾點:

  • 信奉吸引主義的教會往往不會把人趕走。其目標是讓教會周邊的圍牆矮下來,讓教會的大門敞開不鎖,好讓所有人都能進來,不需要加入成員就能享受教會的團契。
  • 信奉吸引主義的教會,想通過強調自己的成員和世界多麼相似來尋求外界的青睞,然而聖經將教會的吸引力系於其與世界的區別(太5:16, 彼前2:12)。因爲信奉相似性,所以那麼多的現代崇拜音樂變成了普通舞台秀。所以那麼多的教會去做關於電影、親子、婚姻或理財的系列佈道——這些都是普遍的興趣所在。所以家庭手工業項目常常在吸引人的教會裡蓬勃發展,使之成爲一種宗教服務供應商,以滿足周圍社區裡潛在成員的特定需求。這些項目——派發食物,戒癮小組,離異人士小組,英語會話班——單獨來看並不「壞」,但把它們聯繫到事奉的吸引哲學時,就混淆了教會和社會的界線,他們模糊了教會的首要目的,在此過程中帶來的屬靈損失甚於物質利益。
  • 信奉吸引主義的教會佈道特色在於側重福音帶來的好處——快樂,改善婚姻關係和親子關係,問心無愧,心平氣和等等——而犧牲了對福音本身的清楚教導。如果你去某教會一個月,卻從未聽到牧師講論罪、神的忿怒、或基督代贖的死亡,那麼你很可能是坐在一個被吸引主義帶偏的教會。如果你聽到牧師呼召人們「信靠耶穌」卻從不「認罪悔改」,那麼你很可能坐在一個被吸引主義原則左右的教會。

吸引主義很壞。吸引不信者很好。

每個教會都應該吸引不信者。實際上,哥林多前書11到14章假定他們就在我們的聚會當中。每次教會聚會,不信者不僅應受到歡迎更應被直言以待;對他們來說這裡應該是一個「安全空間」,在這裡他們的生活方式將會受到挑戰,而不是被輕視,在這裡他們將直面思想的碰撞,而不是偏見。

每個教會都應該渴望擁有對不信者的吸引力。我們通過籌劃清楚明白的聚會來變得有吸引力(林前11-14)。我們通過連接他們世界觀的證道來變得有吸引力(徒17)。我們通過愛心接待(來13:2)及滿足需要(太25:35)來變得有吸引力。我們通過成爲真誠的人,受神所託放膽講論耶穌來變得有吸引力,耶穌的信息對一些人是活的香氣,對另一些人是死的香氣(林後2:14-17)。

但是吸引主義把這些顯而易見的善意變成了地方教會存在的理由。吸引主義讓聖經的要求縮水。吸引主義顛倒了大使命,將其變成一個把人吸引到我們這裡來的命令——然後砍掉了那些需要堅韌和恆久忍耐的部分。吸引主義放任地高舉聖經的某一個命令——福音,以犧牲其他,即合宜的教會成員制和教會紀律爲代價。

而全然敗壞教義又是如何顛覆了這些吸引主義原則呢?簡單地說,因爲「沒有明白的,沒有尋求神的」(羅3:11)。再說一遍,人最大的問題不是厭倦,而是悖逆;不在於他們家庭關係的衝突,而在於他們自身靈性的專橫;不在於理財不善,而在於靈性破產;不在於藥物上癮,而在於否認上帝。

吸引主義避重就輕。當然,它在充滿善意的日程表中有最好的動機。但是當牧者被它的假設所迷惑,就像醫生用塑料工具來進行開胸手術。無論他受過多麼良好的訓練,無論他多麼希望結束病人的痛苦,他的工具和策略都不足以解決問題。

*****

3. 全然敗壞教義應挫敗那些吸引主義教會的善意做法。

還記得我哭著收看教會直播嗎?好吧,讓我哭的是我說「吸引人的教會的善意做法」時提到的那個例子。那個時刻很感人;它完美地切合了講道的主題,用有血有肉的畫面來闡明這一點。

當一個個家庭穿過舞台的時候,就好像牧師在說,看!這是可以做到的!看!這是可以做到的!看!這是可以做到的!

現在,對於公開甚至大肆慶祝神在祂子民生命中的工作,我不願加以反對。但是——如果我可以,哪怕是一瞬間——我意識到能讓我哭的東西,也能讓任何人哭,並不分猶太人或希臘人、男人或女人、民主黨或共和黨,恨主的或愛主的,基督徒或錫克教徒或世俗的人道主義者。

你看,我從這一刻的講道中聽到了很多東西。我聽到,要當一個好爸爸,因爲爸爸對孩子的靈性健康至關重要。我聽到,神大有能力,你需要祂來幫助你成爲一個好爸爸。我聽到,沒有什麼情況是不能拯救的。是的,阿門;是的,阿門;是的,阿門。

但你知道我沒有聽到的東西嗎?我沒有聽到我自己作爲爸爸的失敗證明了自己的罪,我自己作爲兒子的失敗證明了自己的罪,將來有一天我要因此被創造萬有的神審判。我沒有聽到,那位擁有我生命,我必須對祂負責的那位造物主也是一位父親,在創立世界以先已經愛了我們,預定一群人藉著祂兒子耶穌基督被收養爲眾子。我沒有聽到,藉著這一位兒子的血,悖逆的眾子得以成爲承受產業的眾子,忿怒之子得以成爲應許之子——出於愛,本乎恩,所以無人能夠誇口。我沒有聽到,對於新收養的眾子,最好的尚未得著,就是在榮耀裡等候他們的天父豐富和恩慈的產業,並在他們的長兄看顧之下得以保全。

簡而言之,我沒有聽到福音。

我意識到,自己所看見的是精心設計的結果,就像午間廣告中宣傳的前後對比照一樣,刻畫出了生命的改變,但對於這一切如何發生,卻沒有完整的直接的解釋。這令人印象深刻,甚至令人感動,卻沒有福音。

我要釐清我說的不是什麼:我不是說這些特別的家庭和他們的故事沒有福音。我相信他們中的每一個個體都會把生命中的每一份恩典都歸於慈愛天父和恩主耶穌基督的恩典。我相信他們中的每一位父親都愛耶穌,都瞭解福音。但在這個特別的教會崇拜中,這些原本「真實」的故事在某種意義上變得不真實。冒著言語粗魯的風險,我來解釋一下自己的意思:這些故事變成了產品,放置在一個特定的時空當中,以證明一個剛剛由牧師在講台上闡述的概念。

這些生命被神恩典所改變的故事很美。它們是在向世界宣告,也是在激勵基督徒喜樂順服。例如,在我們教會,人們受洗之前會站在臺上宣讀自己的見證——就像這個父親節聚會一樣。但這總是和講道及見證本身對福音清楚而詳盡的闡述相聯繫,因此不存在混淆。

*****

我所擔心的事情發生在這個特別的父親節,發生在世界各地的每個禮拜天,在那些吸引人的教會中,人們坐著崇拜,準確地按照教會所祈求的方式來回應。我擔心人們的哭——或笑,或更好地理財,或停止酗酒,或不再朝妻子大喊大叫——是出於並不足夠的理由,帶著並不足夠的動機,因爲並不足夠明白,耶穌是誰,以及基督徒應當如何生活。

總體而言,全然敗壞的人渴望成爲更好的父母。他們渴望成爲更好的。他們渴望更好地理財,不再酗酒,不再看色情內容,不再對疏遠的兄弟姐妹心懷仇恨,每週鍛鍊3-5次,通過自己的勤奮和正直來提升職場食物鏈的層級。

因此關於這些東西,或是跟隨基督的其他常見好處的講道,將會「奏效」。它們可以引起注意。但就像把大拇指按在一千美元的床墊上,你看到凹痕出來,然後就消失了。

*****

我意識到,現在已經花了2500多字來說明一個簡單的觀點:因爲全然敗壞是真實的,所以教會的吸引力模式——有人可能叫它「以慕道友爲中心」或「實用主義」——根本不起作用。它被良好意願壓得喘不過氣來,我們不該因爲它讓人決志的 「成功」——包括真正歸信和表面信主——而忽視它所帶來的傷害,使人尚未得救卻自我欺騙,悠然自得卻從未重生。

這就像把磁鐵放進裝滿小熊軟糖的罐子裡。也像和一個不會說你語言的人講話時提高音量。再說一遍,這根本不起作用。

人類的問題太大,無法通過給破碎人群提供體貼的講道或是小眾的項目來解決。而神的解決方案太大,足以拯救一個個重生的家庭,足以解決收支平衡的預算。

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我們相信神話語中應許的祝福,神的道是活潑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兩刃的劍更快,甚至魂與靈、骨節與骨髓,都能刺入、剖開,連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


許可聲明:你可以各種形式使用、複製與分發本文,但不允許修改文中內容(更正翻譯錯誤除外),不允許收取超過複製成本的費用,並且分發不得超過1000個拷貝。如果要在網絡或郵件中轉貼,請務必保留原文與譯文鏈接。任何例外需徵求九標誌中文事工的許可。

請在分發時保留本許可聲明。

作者: Alex Duke
2019-04-23
加爾文主義
教牧事奉
六十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