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從未直接討論過我們應該如何引導青少年加入教會的話題。但它確實提供了關乎救恩和入會流程的原則,這些原則沒有商量的餘地,也因此必須指導和塑造我們的實際做法。
在國會山浸信會聚會的第一個週日之後,我問了自己一個且僅此一個問題:「這些人瘋了嗎?」。……我們必須大量地談論神。我們必須大量地向神說話。我們必須讓祂的道居首座,而不是邊緣。我們必須強調基督教與其他一切事物之間的明顯差異,即使我們也承認基督徒和其他所有被造的人之間存在著本質上的相似之處。
所以解決辦法是什麼?本文的目的是鑑定兩個看似截然不同卻同樣在環境中妥協的教會,而這樣的教會導致了互補論的混亂。補救措施很簡單,但進展比較遲緩。最好的補救方法是,你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覈查你所在教會的決策架構是否合乎聖經,警惕你的做法不會在無意中違背聖經中關於教會裡男女角色的教導。
當然,很多人開始從一個教會,到另一個教會。後來,他們間斷性的出席慢慢變成不再委身,不委身變成冷漠,冷漠變成麻痹,麻痹慢慢變得好像死了——不經意間的疏忽,造成信念之光的熄滅。時隔經年,我真希望當初曾在這方面對他們有過更多提醒。
每個教會都需要知悉所處的文化(這是爲什麼你很可能不會選非洲部落歌曲),但教會不該被文化牽引。如果關於果效的話題開始取代那些關於忠心的話題,那麼這第一步就錯誤地邁向了以人爲本的敬拜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