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欄目
關於國會山浸信會(Capitol Hill Baptist Church,www.capitolhillbaptist.org )的書、文章在網上已經多如牛毛,他們還專門針對中國人開了中文網站,介紹自己的事工理念,教牧實踐——cn.9marks.org,微信號神馬的,我就不貼了,自己去搜吧。
做了那麼多廣告,有兩篇「遊記」是必讀的:
這下問題來了,因爲2014年去的我不勝與我的弟兄們,我還能寫些啥呢?
彭麻麻最近的一首《永遠在一起》倒是給了我些許靈感——愛的表達,是需要在一起的,而且越久越好。一方面我向上帝感恩,因爲只有當認識了永恆的上帝,「永遠」才不再是自欺欺人的文藝表達;只有當與愛的本體——耶穌基督聯合時,在一起才有真正的意義。另一方面,我們這群自認爲會存到永遠,並與耶穌基督在一起的基督徒,是否真的實踐出了「永遠在一起」的認信呢?還是說,我們總覺得弟兄姐妹嘛,一週見一次夠了,見兩次很好了,見三次……我還有那麼多別的事兒呢!可是偏偏使徒行傳是這樣形容當時的教會以及福音的果效的:
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恆切地在殿裡,且在家中擘餅,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讚美 神,得眾民的喜愛。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使徒行傳 2:46~47 )
問題出在哪兒?
我想通過幾個案例,來分享我在國會山浸信會觀察到的「永遠在一起」
「在一起」是需要教導的
當我們談及教會裡的「教導」,通常就是講道和成人主日學,其實不然,最好的教導是身處實際的處境、通過在團隊中的決策、籍著教牧的實踐以及適時的解經把正確的神學教導出來。
這不就是耶穌與門徒在一起時的所作所爲嗎?
「在一起」是需要實踐的
光說不練假把式——換做聖經的經文就是「信心沒有行爲是死的」,只有當我們內心真的確信與基督聯合時,我們必然會相信,聖徒相通是必須見面在一起的,與耶穌基督的聯合不單單在受洗時與祂的死而復活聯合,不單單在受逼迫的事情上與他聯合,也包括在與眾聖徒同吃、同住、同旅行的事上與他聯合。
「在一起」是可以傳承的
門訓是每個教會理所應當最重視的事情,因爲我們都知道馬太福音28章「大使命」的核心動詞是「使……做門徒」,但是當我們在教會裡提到門訓,想到的第一個問題通常是「用什麼材料?」。耶穌基督沒有簡單的寫一套材料給門徒學習,也沒有搞幾套羊皮卷或蒲草紙的舊約聖經發給他們,而是常常的和他們在一起,聊天、吃喝、一起服事、時不時派一些任務……結果,信仰就被傳遞下去了。
當我去兩位實習生的臨時住處時,我不禁感嘆:「這離教會也太近了吧」——在美國,步行上班的節奏啊!而且還是那種步行5分鐘的距離!而這樣的福利是有代價的!二室一廳的半地下室公寓,2900美刀!不單單是實習生,教會的主任牧師(狄馬可)的家步行到教會不超過40步,其他全職長老,都住在教會附近的黃金地段,可以步行到國會、林肯紀念堂——地段相當於上海人民廣場商圈,北京的二環內!
要知道,許多在華盛頓的上班族大多住在馬里蘭或弗吉尼亞(華盛頓隔壁的兩個州),路上開車多花一點時間,每月可以省下近千塊錢。教會何不多買一輛破車,讓全職同工開車來教會呢?按照中國的傳統看法,教會的錢怎麼能花大錢讓傳道人住「上只角」呢?可是在國會山,這樣的教牧實踐背後,不是教會牧者的專制,而是堅實的合乎聖經的教導。
上帝讓我們成爲祂在地上的管家,那麼我們應該如何使用金錢,以至於這些金錢的投資是可以存到永恆中的?《星級穿越》提醒基督徒,有些東西是可以突破時空的,也就是從今天穿越到永恆 。萬有引力?還有呢?電影裡說的是愛,而當我們看到啓示錄中對新天新地的描寫時,我們看到了聖徒之間的連接。所以,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可以存到永恆的——而浪費在路上的時間不會在永恆中被紀念,小破車也不會被開進新耶路撒冷。所以,CHBC他們並不是簡單地說,「我們要花大錢,讓全職同工住在教會旁邊」,而是在教導會眾,如何把錢投資在與永恆相關的事情上,而其中一件顯明的事,就是弟兄姐妹的關係——這必然是存到永恆的。
多花一些錢讓全職傳道人住得距離教會很近,傳道人能與自己的家人花更多的時間,傳道人之間能常常在一起交通探討,讓來參加主日、小組的弟兄姐妹們能夠常常見到自己的牧者。事實上,金錢的支出省下了大量舟車勞頓的時間,用在了聖徒相通上——金錢這才被投資在了永恆之中。
反觀那些在傳道人身上拼命省錢的教會,搞得傳道人大量的時間花在路上、花在私募生活費上、花在織帳篷的事上——這些教會趕緊悔改吧!
CHBC這麼做,不單單讓教會傳道人在主裡鞏固那些能夠存到永恆的關係,同樣也籍這這樣的教牧實踐向會眾進行教導,幫助會眾認識到聖徒相通的重要性,構建一種會員常常見面在一起的教會文化。
而事實上,他們長老、同工們在一起的時間非常多,前兩篇推薦的遊記看過之後,你就會發現,長老會和主日回顧評估都是他們在一起禱告,交通,分享的時間。
過去的10年間,看過的教會不少,教會裡人來人往,發現這樣一個狀況:如果一個人在教會裡待了10年,依舊默默無聞坐在角落,那麼早晚ta會離開教會的——我很難相信一個10年堅持來教會的人,居然還能堅持吃奶不做家務——這不可能是一個重生的生命應有的樣式,其實就是每週來喝一碗雞湯的寄生蟲。與此同時,教會發展到一定地步,同工忙得捉襟見肘。那句話怎麼說的來著?「一群身體相對還不錯的人在操場上跑到累死,而另一群孱弱、急需鍛鍊的人卻站在一邊觀看」,這是今天許多教會的狀況。
說說國會山的一個見聞吧。
主日崇拜之前是教會的核心課程(core seminars),相當於成人主日學,那天我和另外幾位弟兄隨機走進一間教室,聽了一堂馬太福音的概覽。聽得我們都驚了!臺上的這個弟兄以「應許中的王」(the promised King) 爲題,45分鐘從舊約串講馬太福音,颱風自如、新舊約聯繫順暢、講章結構清晰,餘下15分鐘的問題解答精闢到位。我暗想,要是我們教會有這麼一個人負責成人主日學,遲到問題必定解決啊!身邊的李牧也感嘆,這位其貌不揚(一位白胖的程序猿)的弟兄放在他所在的城市,教導能力強過他的牧者屈指可數!課後,我特地去問這位弟兄,是否是預備教導長老,不料他回答說:「我只想安安靜靜做個忠心服事的平信徒(普通會員)」當時我整個人都不好了——這老兄太謙(xū)虛(wěi)了吧。
有機會和教會負責核心課程事工安排的長老聊及此事,問他是從哪裡找到這麼一個超級平信徒的。得到的答案讓我吃驚。長老告訴我,這個人3年前不是這樣的,那時他還在6歲以下兒童主日學幫忙,長老發現他有兩個特質——忠心認真準備+口齒表達清楚,於是邀請他試著教導成員課程。而成員課程的教導其實是一套傻瓜課程,因爲在臺上的講員可以得到一份逐字稿——照著念就是了——當然,問題解答還是要看真功夫的。而一套教材講個2-3遍,基本已經了熟於胸,融會貫通了,這時自我學習也達成了!內個什麼理論怎麼說的?最好的學習方式就是教一遍。所以,這個教會是不愁缺同工的,而平信徒也能隨時找到服事的機會。
這個案例中,我有兩個洞見:
長老們常常聚在一起,長老和弟兄姐妹常常聚在一起,教會也創造了許多環境讓弟兄姐妹在一起。最直接的做法就是:鼓勵弟兄姐妹搬到教會附近,同時教會的聚會時間也爲弟兄姐妹創造了「在一起」的條件。國會山浸信會是上下午兩堂聚會,同一批人。上午堂結束大約在12點45左右,下午堂5點開始,據我觀察,午飯後的這段時間許多住得遠的會友會去住得近的人家裡串門——換做我,一定很享受這段時間。「接待」的文化在這間教會開展的非常棒,可以參考又一篇遊記:嶽倫的《對基督徒接待的探討》
試想,在這樣的聚集之前,已經發生了一些事情:
我深信,兩堂聚會之間的聚集必定會有關於上帝話語的探討,會有應用的思考,會有彼此的勸勉...強有力的講台必須配合健康教會成員的聽道能力,而主日的「在一起」把上帝話語的效用放到最大。
推薦:《健康的教會成員》電子書下載。
門訓到底是不是找一套材料拿來用?
有幸旁聽了週四早晨的實習生討論會(背景:教會有6名實習生,這次包括了2名中國的弟兄,他們每天被要求讀好多書,寫許多報告,幹各種體力、腦力活。週四早上會開一個會,討論他們的學習內容)。當時的場面是這樣的:主任牧師(狄馬可)和實習生們圍坐在一張桌子旁,教會的長老、執事、同工等等(我也不清楚具體有些誰)圍坐在外圈。然後主任牧師選了一本實習生們都讀過的書,做了一個簡短的導讀,然後讓實習生提問題。隨後,就點名讓外圈的同工們回答——幾乎每個同工都被叫起來回答問題...這個會進行了好久,主任牧師一直在引導討論,一些討論非常精彩。突然,我意識到,這不是實習生討論會,而是對教會同工的門訓!藉助實習生項目,建立本教會的同工團隊——怪不得他們也不太關心這些實習生是否留用。閱讀、思考、討論、觀點的碰撞等等靜悄悄的發生,不是主任牧師的一言堂,不是簡單的灌輸,而是互動性的學習。
我想這樣的例子在國會山浸信會應該還有許多,因爲門訓已經進入了他們教會的DNA。我想說:「國會山浸信會就是一個軍校」,時時刻刻都在訓練基督的精兵。
推薦閱讀《如何在教會中建立門徒造就關係》
細節:實習生LC的太太告訴我,她每天在家做家務的時候,常常看到狄馬克與不同的人走過他們家的窗前,繞著教會附近的街區繞圈,聊天…每天好多圈,好多人(他們家和教會同一個街區)。
這個教會的牧師真的和信徒常常的「在一起」!
有一位傳道人評論說,「信仰之核心應許,就是以馬內利。所有問題的根源,無非不知不能不願'永遠在一起'。"
作者注:這篇寫的比較散,因爲關於這個教會的內容太多,想更多瞭解,建議參加他們的「週末營」:http://www.capitolhillbaptist.org/we-provide/9marks-weekenders/
本文首發於作者微信公號,九標誌網站獲權轉載,文章版權屬於作者。他的微信公號可以掃描本文末尾二維碼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