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欄目
原文標題與鏈接:Redefining Intimacy
翻譯:劉成壁
我曾經在網上搜索「親密」這個關鍵詞,結果發現99%的圖片結果都是跟性有關的。在現代西方社會,親密關係與性關係劃等號。想要有親密的關係,你就得有性行爲。這兩者在我們腦海中幾乎從來都是分不開的。
我們在對一句經文的解釋中滲透了這種出於本能的思想。這經文記載了舊約中大衛王聽說他的摯友,掃羅之子約拿單死訊時的悲歌,字字觸動人心:
我兄約拿單哪,我爲你悲傷!我甚喜悅你!你向我發的愛情奇妙非常,過於婦女的愛情。(撒母耳記下1:26)
今天,任何讀到這輓歌的人都不免想到大衛和約拿單一定有過一段美妙的同性性關係。你沒有從中嗅到一絲同性戀的氣息嗎?透過這句經文,有些人甚至作出聖經贊同同性性關係的結論——就是因爲大衛說約拿單向他發的愛情勝過婦女的愛情。我們就是無法停止這麼想。
但是,更可能的解釋難道不是大衛認爲約拿單對他單純的友情比他和婦女們複雜的關係更寶貴嗎(撒母耳記上25:42-44記載了大衛這個階段娶的三個妻子)?爲什麼不能是大衛喜愛他和約拿單(一個已婚男人)兩人與性無關的親密關係,勝過他與亞比該、亞希暖和米甲的性親密呢?爲什麼我們無法做出這樣的結論:大衛不是在說約拿單比他的妻子們更能在床上取悅他,而是說約拿單的友誼勝過他和妻子們的床笫之歡?
可悲的是,今天的我們似乎不能考慮到這種可能性。我們認爲此等親密關係一定意味著性。性生活一定是我們生活中最棒的事。但我認爲比起當時大衛和約拿單的關係,這種想法更多描述的是我們今日的關係。我們生活在一個認爲性歡愉是通往真正親密關係唯一通道的社會中。
因此,對於像我一樣(有同性性傾向)的人來說,結果是悲劇的:我對性行爲說不,因此也就不可能享有親密的關係。我的人生會因缺少這種人人需要的關係而孤單寂寞,連生存都成問題,更不要說活得精彩了。難怪有許多人認爲我選擇的這種禁慾生活不可能實現——我要麼會孤獨悲慘地死去,要麼會(最好是)趁早放棄這種生活方式。
親密關係很重要
人類需要親密關係。沒有它,我們便如同行屍走肉。神自己清楚地提到人類的這種需要(創世紀2:18)。凱特·沃頓牧師將它生動形像地描繪出來:
自從神說亞當一人獨居「不好」,人就開始過同居作伴的生活。我的生命中需要其他人。我需要他們來聽我傾吐一天的壓力;我需要他們來幫助我的服事;我需要他們來與我一同高談闊論並舉杯暢飲;我需要他們指出我需要改正的不足;我需要他們與我分享喜悅;我需要和他們歡度假期;我需要他們給我一個擁抱,告訴我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在所有這些場景中,我都需要親密的關係。所以我需要和某位「特別的伴侶」處在一個親密的性關係中。這看起來好像是凱特牧師論證的觀點,實際則不然。她是一位單身女性(注——沒有同性性傾向),告訴我們是神給了我們過群體生活的需要。她提醒了我們一點被長久忽略的事實,即神解決人孤獨問題的答案不僅僅是婚姻當中的性親密,乃是那設計婚姻的神自己。神使人遍滿全地並讓群體生活成爲可能。神拒絕給我一位性伴侶,卻沒有拒絕我享受親密關係的權利——祂通過數不盡的其他方式賜予。
所以,有意思的是,我不覺得是神在攔阻我與別人的親密關係。相反,攔阻它們的往往是我們這個過度強調性關係的文化和社會。我們生活的世界不能和與性無關的親密關係相容——它認爲這是邏輯不通的,壓根就不可能實現。所以我不得不出於怕被誤解的緣故而從與男女親密的友誼中退縮。雖然這些友誼沒有什麼不合適的,但因大家都認爲與性無關的親密關係是天方夜譚,我們便會迫於壓力而將其中斷。這常常是艱難的抉擇。
然而,最艱難的是看到教會往往也持同樣的態度。可悲的是,我們對於世俗性解放的回應不過是鼓勵在基督徒婚姻中的性親密,我們向人們保證這會給他們帶來一切他們想要的親密感。新聞記者安德魯沙利文這樣說:
那一度將友誼的價值與婚姻的益處一同高舉的基督教會,如今在我們文化中一味地宣揚婚姻的意義,認爲它能解決全人類的問題,滿足所有人的需要。
我多希望這事不是真的啊!然而它實實在在發生了。如果我們的教會把花在宣揚美滿婚姻上的時間和精力花在栽培人們的真摯友誼上,生活對於像我一樣的人就容易多了。其實,這對於其他人也更有益處。沙利文繼續指出了一個基督徒把婚姻偶像化的可悲結果:
家庭和婚姻往往失敗是因爲人們試圖用它們填滿自己的太多需要。一個配偶被要求成爲一位愛人,朋友,母親/父親,靈魂的伴侶,同工,等等。 沒有人能身兼這許多職分。若我們要求過高,失望便接踵而來。如果夫妻在婚姻以外有深刻牢固的友誼,婚姻本身便會有更多呼吸的空間以及更少的負擔。
我們需要再次讀全本的聖經。我們能不斷找到勸我們重視並保護婚姻的經文(光是箴言中就有5章,7章,以及21:9),但我們也會持續發現(也許對許多人來說是頭一回)許多規勸我們重視並保護友誼的經文(箴言17:17;18:24; 27:5-6, 9-10)。我們需要兩者兼顧——不光是爲了讓像我一樣的人能夠生活並活得精彩,也是爲了我們的婚姻與家庭的幸福。
親密的友誼
怎樣才能兩者兼顧呢?我們必須像在婚姻中那樣,在友誼中追求親密的關係。親密的友誼讓我如今的生活成爲可能。我有一群非常瞭解我的朋友。他們知道關於我的大部分事情——好的,壞的,醜陋不堪的。儘管如此,他們依舊愛我並關心我。同樣的,我也是這樣瞭解並對待他們的。
菲爾和卡羅琳是兩位和我一同小酌杜松子酒和香檳的單身朋友——雖然不是兩種酒同時品嚐。他們與我一同歡笑或笑話我(完美的組合),是我最喜歡與其共度時光的人。我每年和他們還有一幫共度了十幾年光陰的朋友出去度假。這是多麼美好的事!
我的另一群朋友是朱利安,馬克,馬修和尼爾。我們在一間聖經學校相遇。我們總是坐在教室的同一個地方,慢慢就互相認識了。基於一次令人不安的,關於我們生活和服事可能觸礁方式的談話,我們建立了一個互助小組來幫助彼此走耶穌的十架窄路。在這場談話之前,我們對彼此的瞭解不過是蜻蜓點水——十三年後,我們是無話不談的好朋友。
這就是親密地認識彼此的含義。
和別人有意地分享我們生命中想要隱藏的祕密吧。我們能因與基督徒同行在白晝而受益。我最先向這群朋友公開地表明我的性取向。他們也分享許多自己經歷的艱難的事,這讓我能夠信賴他們,向他們敞開。親密關係是可以傳染的,對他人的敞開和真誠能鼓勵每個人不斷地彼此分享和關懷。後來,這些朋友被證明是神在我跟隨基督道路上使用的最得力幫手。我爲他們的緣故深深感謝神。
稍微說開一點,威廉斯·特拉瑟斯,一位基督徒心理學家,認爲這種聖潔的男性之間的親密是回應當今教會中弟兄色情成癮問題的主要答案。他的理論很有說服力:
我們文化中對於男子氣概的誤解將男人們分隔開來,阻礙他們彼此之間的尊敬和祝福。許多男人都沒有幾位親密的朋友,他們友誼的深度和他們共事的程度一樣。通過認識能夠深交的男性朋友,男人對於親密感的需要可以從與性無關的方面滿足。這樣,親密感不再必須由和女性的性行爲提供,而是能在許多關係中得到分享。男人只和一位女性享受性親密,但可以和其他人一同經歷廣義的親密。不是所有的親密都跟生殖部位有關,所以你也不要覺得和在基督裡的弟兄相交時被限制住了。
他的論點很有意思:我們的性慾不是單單被性親密降低了,而是它也可以藉由與性無關的親密感得到滿足,例如友誼。
我個人的經歷是我和朋友們相處的時間越長,我受到的性方面試探就越弱。這也許聽起來奇怪,但我認爲這恰證明真正的親密不僅存在於性關係,也存在於友誼中。所以,我沒有性生活不意味著我就要過缺乏親密感的生活。對我來講,這需要我刻意地和兩種性別的朋友都保持越來越親密的關係。對於其他有同性性傾向的人,我知道與同性朋友的親密可能會帶來性方面的試探,但我們若對此真誠面對並彼此監督,就沒有必要唯恐避之不及。
所以,你願意在這個問題的處理上盡自己一份力嗎?建造更加親密的友誼吧。我想這大概是個不小的挑戰,因我們習慣於膚淺的友情(特別是男人)。聖經輔導的專家保羅區普在這個問題上的觀點一針見血:
我們活在隨意自在的關係網中。我們認爲我們互相瞭解,實際卻不然。我們自稱我們逍遙自在的,自我保護的,神學上陳詞濫調的交流爲「團契」,但它們極少哪怕是僅僅踏入真團契的門檻。我們知道冰冷的關於彼此的統計數據(單身或已婚,職業,有無子女,大概住址,等等),但卻甚少知道在裝飾光鮮的個人形像背後真實的信仰掙扎。
即使過了這許多年,我仍然被我在輔導中對我「真朋友」的無知而震驚。我數不過來有多少次在和求我幫助的朋友的談話中,我被他們描述的那些我從來不會想到的困難與掙扎衝擊到。個人主義不光是孤單的不信者的生活方式,它在教會裡同樣四處蔓延。
如果,與此相反,我們都開始活在親密感不斷加深的關係網中,我們的生活便會好上許多。
親密感的創造
但是,我們怎樣做呢?我們怎樣開始建立這些亟需的網絡呢?
首先,我們需要給別人留出時間。友誼不是在聚會前後短暫的交談中,而是在我們彼此長久的陪伴中建立的。那麼,我們在什麼事上長久陪伴呢?嗯,馬上浮現在腦海中的是(如果你覺得以下哪些不合適可以刪去)做飯,吃飯,喝酒,洗碗,看電視,帶小孩去遊樂場,DIY,逛街等等。開始邀請人跟你一起來做這些事吧(反正你也要做)——你會很快更深刻地認識別人的。
其次,開始和你的朋友分享一些祕密吧。將你的擔心,懷疑,恐懼和痛苦告訴他們,也問問他們的這些事。我最棒的友誼之一就是基於我和朋友一次午後的交流之上,我的朋友問了我一些很深入的問題。在之後的幾年中,我們真誠地分享彼此生命中的高山與低谷,彼此瞭解更深了。
第三,要忍耐!我喜愛安妮拉莫特的洞見:「我們最深的友情建立在斷壁殘垣之上」。我經常錯誤地理解友情,也總想在犯錯時不顧一切地跑開。然而我最好的友誼就是那些曾經坍塌過的——之後它們又被緩慢重建。友情經常是在第一場爭論或誤解之後,通過謹慎而痛苦的溝通才能慢慢走上正軌。
需要在你的友情上得到更多幫助嗎?我的朋友沃恩·羅伯茨最近寫了一本關於友情的小書《True Friendship》,可作爲你的不二之選。我們最近鼓勵整個教會來讀這本書。他在書裡誠實地分享他是如何認識到他許多友誼的膚淺,他又是怎樣改變的——都是基於聖經對於親密友情重要性的描述。讀完這篇文章,爲什麼不讀讀這本書呢?
許可聲明:你可以各種形式使用、複製與分發本文,但不允許修改文中內容(更正翻譯錯誤除外),不允許收取超過複製成本的費用,並且分發不得超過1000個拷貝。如果要在網絡或郵件中轉貼,請務必保留譯文鏈接。任何例外需徵求九標誌中文事工的許可。
請在分發時保留本許可聲明和以下信息:九標誌中文事工網址:http://cn.9marks.org,電子郵件地址:chinese@9mark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