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欄目
今年五月筆者在國會山浸信會(CHBC)參加了四天的週末研討會(Weekender Conferences),對於國會山浸信會以及週末研討會的概況已有不少報導,就不再贅述了。在此簡單分享個人的一些印象和思考。
國會山浸信會給我的第一個深刻印象是「強大的同工團隊」。在大會期間,國會山浸信會的同工們輪流登場分享不同的主題信息,參會者也有很多機會和這些同工近距離地探討。通過他們的分享和與他們的交談,我能很快察覺到這些同工的神學裝備、口才、牧會的智慧和經驗以及流露出來的生命品格都具有相當深厚的功力。甚至連那幾位看起來非常年輕的同工,聽他們分享和回答問題,都有章有法,從容不迫,頗具良才猛將的風範。在一間教會裡集中了這麼多優秀的同工,這是在我過去十年的教會服事經歷裡面,從未見過的。
在大會這幾天裡,在聽信息和反思過去的教會服事的同時,我也問自己一個問題:爲什麼在國會山浸信會如此集中出現這麼多優秀的同工?在大會最後一天,我覺得我找到了答案。這個答案就是: 無處不在的門徒訓練文化。在和CHBC的一位同工分享這一收穫的時候,我的這一認識也得到了他的認同。而推動這種教會門徒訓練文化的就是CHBC的主任牧師狄馬可。
狄馬可認爲作爲牧者有兩大責任:其一是講道;其二是門徒訓練,培育未來的教會領袖。所有的牧者都講道,但鮮有牧者會積極主動地、親歷親爲地進行門徒訓練。原因有二:一是害怕和門徒走得太近,失去權威,而不敢敞開自己;二是害怕門徒成長起來,對自己的服事地位造成威脅。除了這兩點以外,我想還有一點就是,很多牧者不知道如何作門徒訓練。在我過去淺薄的理解裡面,我以爲門徒訓練就是一套課程,一對一的,比較程式化的展開。但在這次週末研討會,我聽到的和感受到的門徒訓練更是一種文化,是一種融入到生命血脈裡的直覺反應。就如同聖經說「無論得時不得時務要傳道一樣」,門徒訓練的文化是在潛意識裡面尋找一切可能去培育和造就我們的弟兄在主裡面長進,進到更成熟、更渴慕、更委身、更完全的地步。
看過武俠小說的人都知道什麼叫「無招勝有招」,當功夫不再被限定於固定的招式,隨意比劃出來的都是大招。如果說門徒訓練起源於「師傅」心中那種對於「門徒」長進的渴望,那麼這種渴望的實現是可以有無限多途徑的。狄馬可說,他會在去超市買菜的時候,叫上一個弟兄,和他聊天。他出去參會作講員的時候會帶上一個弟兄,一路交談。他也常常把弟兄邀請過來,圍著教會一圈一圈漫步傾談。他會在週六晚上叫上幾個弟兄到他辦公室,聽他把第二天的講章讀一遍,讓他們提建議。他說,他並不期待能從這些弟兄們中間能聽到多麼好的建議,但通過這種方式他可以讓這幾位弟兄去思考這篇講章的經文和信息。
在所有這些方式裡面,我覺得最非常規但很有效的一種門徒訓練是他們做的Service Review,就是在主日結束之後,所有參與同工一起逐項討論主日的服事項目,彼此鼓勵,也彼此提建議。可能我們一般不把這當作門徒訓練,但實際上這就是一種門徒訓練,並且這對於CHBC同工的造就非常大。當你知道這週主日服事以後,你帶領的敬拜,你的講道,你的禱告會在同工們中間評估分享的時候,你的預備是會不一樣的。當你知道在主日你要當眾點評其他人的服事,如果不能預備一兩句頗具見地的評價,那是會相當煞風景的,這逼迫你用心去觀察他人的服事。當你不斷聽到別人對你服事的回饋,可能是鼓勵,可能是中肯的建議,這樣一週一週,一年一年下來,你的服事是肯定會長進的。我相信這是CHBC的同工團隊造就很重要的一個環節,雖然它的直接的目的是提升主日的服事質量,但無形之中每個參與服事的同工都在這個過程中受造就、得提高。在這一點上,狄馬可牧師的難能可貴之處在於,作爲主任牧師他能把自己放在同工們的面前接受同工們的評價,培育了這樣一種同工們之間彼此勉勵提醒,共同長進的文化。在我們參加的那個主日的Service Review,其中一項是評當天晚堂的講道。講員是約拿單,說實話,那晚的講道非常精彩,我反覆回顧,從解經、宣講和應用各方面來看,我都感覺不到有什麼需要建議的。但有一位CHBC的實習生說,今天來聽道的有很多從別的國家來的,約拿單在講道的時候把手插在褲兜裡,這在一些國家的文化裡是一種傲慢的表現。他的發言得到了幾位來自其他國家的參會者的支持,結果約拿單虛心地接受了這條建議。
在同工們中間,我感受狄馬可的身份更像是中國文化裡比較傳統的「師傅」形像,道行極深,深受敬重,話語和意見非常直接,極具分量,塑造力很強。在Service Review環節裡面,教會的實習生也允許發言,但狄馬可強調實習生點評只許說一句話。輪到一位印度小弟兄的時候,他上來就說,關於這項服事,我有三點想說。狄馬可立馬打住,「不,請只說一點。」他的風格不是那種綿軟的寬厚,而是堅決而直接。他想要的是訓練實習生用最簡練的話說出最重要的信息,對於這些他想要達成的目標,狄馬可絕不嘴軟。當然,他的直接是建立在彼此的信任之上,熟悉他的人不會因此在情感上受傷。但因爲狄馬可的言語直接,同工會決定不由他主持會友大會,免得他在回答會友提問的時候帶來不必要的誤會。在這一點上,同工們是非常智慧的,他們知道牧者的弱點並讓他規避,而狄馬可也顯然樂於接受這一建議。
另外一種融入到CHBC門徒訓練的是他們的午餐文化,在同工們之間、普通會友之間定期約午餐見面吃飯是一種普遍現象。有一位同工告訴我,他和教會的另一位長老每週一次吃午餐已經有十多年了。CHBC對於實習生的要求是每週約兩位會友吃午餐,並且還有一次是和自己的導師(教會指派的帶領同工)一起吃午餐。在CHBC,很多的分享、勉勵、禱告,甚至是共同讀書和查經就是在午餐桌上完成的。我並沒有詳細調查,但我相信在CHBC會眾之間通過這種方式建立起來的屬靈友誼是比較普遍的。參會期間接待我的一位教會執事告訴我說,在CHBC一位會友進入教會一段時間卻還沒有經常見面的屬靈朋友,這種情況是非常少見的。不要小看這每週一頓午餐和每週一同吃飯的弟兄,這種在主裡面建立起來的生命的信任、敞開的分享和彼此的勉勵代禱功效是巨大的。我相信絕大多數的信徒絕大多數的難處都可以在這種屬靈友誼裡面得到解決,因爲他們彼此之間的傾聽和關注帶來安慰,他們一同對神的仰望帶來屬靈的智慧和盼望。
教會的新同工也是通過這種開放自由的門徒訓練方式培育的。首先,全職同工觀察有潛質的會友,然後建立個人性的關係,或一起吃飯、讀書或查經,逐漸帶領他成長。新進入同工會的成員會有一位老同工帶領他(基本上每週一次),用兩三個月的時間回顧過去教會所做的重大決定,如果有需要的話,也會陪同他閱讀一些神學書籍。這樣可以比較順利地讓新同工融入並瞭解同工會。教會同工之間存在張力是非常普遍的現象,這在CHBC想必也不能倖免,但一位同工的分享讓我非常感嘆,他說他會特意地邀請在同工會裡和他意見不同的同工一起吃飯,以增進彼此的瞭解和信任。從這裡我看到這位同工屬靈的智慧和成熟,我想這也是教會的門徒訓練文化所孕育出來的吧。關於同工之間的張力,我想多說一點,就是CHBC雖然極其注重自身的建造,但她並不封閉。相反,教會有很多對外的服事,比如教會不斷差派傳道人和會眾出去植堂,每年三次主辦九標誌大會,邀請外教會的牧者來觀摩、交流。當教會有很多的對外的服事和關注的時候,我相信內部的張力會減小很多。
最後我想說一下CHBC的講道,狄馬可視講道爲牧者的第一呼召,對於講道的重視自然不在話下。CHBC講台服事的特別之處有兩點。第一是主任牧師開放講台,給其他同工講道的機會。在北美的教會,講台基本上是由主任牧師壟斷的。一般來說,主任牧師以外的傳道人一年最多有一兩次主日講道的機會。但狄馬可基本上是和其他全職傳道人分享講台,在他看來,分享主日講台是造就同工的絕佳機會。事實上也是如此,在諸般的教會服事裡面,沒有任何一項服事高過講道對傳道人的操練。而且,分享主日講台對狄馬可來說還有另一層意義,就是教導會眾不看重講道的人,而看重宣講的話語。CHBC講台服事的第二個特點是講道經文按固定的順序在新舊約不同的文體之間調換,比如說這四次講新約福音書,下五次就講舊約歷史書,再下五次講新約書信,接下來又是舊約先知書,等等。這樣的安排一方面是要向會眾宣講整本的聖經,另一方面也是迫使講員自己不再只挑選自己喜歡或熟悉的書卷來宣講,讓神全備的話語而不是講員個人的喜好來主導講台。每個講道系列由一位講員完成,一次大概四五講。這樣的好處是每個傳道人在歲末年初很好自己規劃講道信息,而且由一位講員完成的系列講道遠比幾位講員輪番上陣傳講的信息更具整體性和影響力。
在CHBC的主日崇拜有一個非常特別的元素,就是在宣講話語之前和之後教會都刻意地安排了一分鐘的集體靜默,之前的靜默是預備心靈接受話語,之後的靜默是用心存記話語。從這個小小的環節可以看到教會用盡心力在一切細微之處提升服事的質量。正如我在CHBC其他很多的服事中所看到的,這體現了這間教會一種在基督裡追求卓越的精神,在一切的服事上,因著基督的緣故,我要用盡心力做到更好。我想地上每一間主的教會,因著地域、文化、處境的不同,或許CHBC的許多做法我們不能套用,但我相信主喜悅他的教會用心竭力地在每一樣服事上做得更好。願普天下主的教會都有這樣的心志一同興旺主的福音和教會,阿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