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書評
書評
建立教會,你深思熟慮了嗎?

編注:《深思熟慮熟慮的教會》一書已經再版,您可以在九標誌網站上下載閱讀:《如何建造一間健康教會》

背景

這半年來,暫時離開了教會牧養的崗位,同時又有機會與許多教會牧者進行各種教牧性的討論,令我此時再讀《深思熟慮的教會》一書,感到別有一番風味。上一次讀這本書,純粹是爲了解決一些手頭的問題,並且爲自己的工作尋求確認和支持;而這一次,我終於可以跳出牧養環境,不再爲解決什麼問題而閱讀了。

這一次,我仔細地讀了這本書的全部,包括評論、序言、前言、引言,甚至是腳註。

力薦

即使還沒有看書的內容,只是打開第一部分「佳評如潮」,看到一堆我熟悉、仰慕的名字:卡森(D. A. Carson)、鄧肯(J. Ligon Duncan III)、魏博來(Greg Waybright)、萊納(Tom S. Rainer)、萊肯(Philip Ryken)、莫勒(R. Albert Mohler Jr.)——還有幾個我不熟,就不點名了,我就知道這本書的分量不輕,是值得買回家好好讀,讀完還值得偶爾翻翻。

讀完之後,我更是極力推薦每個教會的牧者都能讀讀這本書,甚至同工們也應該一起讀、一起討論。這是一本消除了「唯獨神學」與「實用至上」張力的書,因爲本書的神學基礎紮扎實實,並且把所有問題都落實到了實際應用的層面。

因爲這本書實在是很棒,需要了解全書,就自己去看。我會把特別打動我的一些內容做一些介紹——內容方面我會有許多引用,因爲我也沒啥好提升或解釋的。同時,我也會增加一點點我自己處境下的思考。

插曲

這本書的封面上有兩個作者——狄馬可(Mark Dever)和亞保羅(Paul Alexander)。而「狄馬可序」的第一句是「這本書其實是亞保羅寫的」,「亞保羅序」的第一句是「這本書其實是狄馬可寫的」——這兩個人是在惡搞嗎?

真相其實是這樣的,亞保羅是CHBC(國會山浸信會,狄馬可牧師任主任牧師的教會)的實習生,在狄馬可牧師之教導和寫作的耳濡目染下,結合自己的教牧經驗,重新組織後,寫成此書。因此,也盼望此書能夠激勵中國的兩位實習生參加完同樣的實習生項目後有所產出。

前言

這是我的前言,同樣也是本書前言的提醒:當越來越多的職場精英、商界領袖來到教會,成爲同工;當KPI、ROI、精細化管理,天天洗刷我們的頭腦;當《直奔標杆》(Purpose Driven Church)或是「柳溪派」(我自創的詞——特指通過用戶體驗、行政能力、各種節目來建立巨型教會爲異象的教會)常常給牧者一針針雞血時,本書提醒我們,在教會的事情上「我們根本不想創新」。同時,建立教會不是靠一套方法論,拿到了就即插即用的——那是公司的做法,是世界上幾乎任何其他組織的做法;甚至,作者也提醒讀者們,「別指望這本書藥到病除地解決你教會的問題」——因爲只有當教會被建立在「磐石」——使徒和使徒的認信——就是上帝的話語上,並加以時間、禱告、勤勉、耐心、堅韌,才能籍著水和道被不斷的歸正、聖潔。

所以,牧養教會不是搞創新,而是要回歸古道;牧養教會不靠方法論,靠的是上帝的話語。

「深思熟慮」這個詞用得很好,因爲在教會的事情上,我們需要不斷地去目標導向,去功利化,目的是「只按照上帝教導的方式敬拜上帝」——這不一定會產生出一個快速發展的教會,也不一定會建立起一個航母級別的教會,但我深信「更快、更大、更富」不是上帝對教會的託付,確保福音掌管教會運作的方式、讓上帝的道在福音中建立教會才是!

此外,我們的能力來自於我們獨特的信息——福音——而不是我們的創新和自己的能力,建立教會本身就是信心操練的過程。既然教會不是由人建立起來的,那麼唯一合理的建立教會的方法,就是回到上帝的話語上。

這讓我不得不反思自己曾經在牧會時,太多的思考、決定都是爲了解決問題,爲了盡快地解決問題,爲了達到自己預定的目標;而不是回到聖經,讓上帝的話來引導、歸正我們的心和行爲。我以前所關心的,常常是「教會如何吸引人」「小組關係是否活潑」「人數是否增加」「有沒有人遲到」「信徒的道德水準是否提高」——而現在看來,這一切都只是結果,而不是目標。如果說有一個教會「成功」與否的標準的話,那就是「是否對福音忠心」,而絕對不是工作的果效。

本書第一部分是關於建立教會的4P

當然,這不是商學院裡所說的4P,而是:講道(Preaching)、禱告(Prayer)、個人門訓關係(Personal Discipling Relationship),以及耐心(Patience)。

在第一個P(Preaching)講道。狄馬可牧師的一句話很打動我,他說:「如果必要的話,我不介意看到我公開事奉的每一個方面都失敗……除了傳講上帝的話」——這是他在參加CHBC主任牧師面試時說的。「上帝的話」(常常與「福音」、「上帝的道」互換使用)是整本聖經的主線,是整個救贖歷史(人類歷史)的主線,又怎能不是上帝的國度在地上彰顯的教會的主線呢?!

如果上帝所求於管家的只是「忠心」,而這忠心的對象是上帝的話語的話,那麼我不得不悔改,因爲我是一個「週六夜講員」(Saturday Night Preacher,講道者直到週六晚上還在準備週日早上的講道)。多少次寫完講章後,都沒有好好讀一遍就上臺了;甚至有些經文難點自己都沒搞清楚,就「無知者無畏」地開講了……如果我們蒙召是要「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那麼我們就沒有任何理由可以爲自己的不忠心推脫責任。

同時,從教會來看,主日講台的優先性常常非常的低——因爲我們有太多探訪,因爲我們有詩班要組織,因爲我們有職場事工,因爲我們要安排兒童看護……然而,教會需要被提醒,教會之所以與地上的任何一個組織都不同,不是因爲更高的道德水平,不是因爲更好的慈惠關懷,不是因爲更親密的關係,更不是因爲有各種節目……而是因爲在這裡,上帝的話被宣講。

結果,我們常常把講道看做是教會組成的某一個模塊,而且還不是最重要的那個!幾個簡單的自查問題一問,就知道上帝的道在一個教會被重視的程度了:同工們花多少時間討論講道的事?講道的內容是否認真提前安排?一篇道大約需要花多少時間準備?會眾是否對講道有所期待?

還有幾個有趣的問題值得思考:外請講員的比例多少是可以接受的?主日聽/看「名牧」的講道怎麼樣?

第二個P(Prayer)禱告,我準備放在後面開長老會時講。

第三個P(Personal Discipling Relationship)個人門訓關係,同樣對我是一個很重要的提醒——這也是我之前一篇文章「把神學進行到底——永遠在一起」中提到過的——一對一的關係建立,在本書中被稱爲「作爲牧師最符合聖經、最有價值的事情」。同時,書中反覆提到了「一起吃飯」,從狄馬可牧師的身材可見他吃了不少飯!

作爲牧者,我們應該有一個小小的名單,那個一對一花時間在一起的名單;作爲會員,如果你沒有被牧者約,那麼趕緊去約他們!如果他們沒空,請把這本書給他們。同時,書中也提醒,門徒訓練並非「超級基督徒」的權力,而是你自己作耶穌門徒的一部分——所以,你應該常常和教會的弟兄姐妹吃吃喝喝!

第四個P(Patience)耐心,這個提醒同樣重要。既然我們的工作是在永恆中被記念的,那麼我們理當缺乏時間觀念,不要急於求成。我們可以設定目標,但是千萬不要讓目標抹殺我們對會眾的耐心,甚至影響我們對合乎聖經方法的忠誠,而去依靠其他的方法。

成員

成員制在中國教會中被認爲是「新」的東西。本書從聖經的角度、牧養的角度、以及傳福音的角度,分別告訴讀者:「人不會因加入教會或參加聚會(成爲成員)而得救,但是成員身份卻是地方教會的一個外在而公開的確認,表明該成員一直有證據顯示他是真正悔改歸信的基督徒。」

在確認成員身份時,我們不單單要確認新加入的成員是否重生得救,書中還提出「反向成員面談」的概念,常常確認目前的成員是否重生得救——這看似是一件尷尬的事情——比如問一個成員「給你60秒,請陳述福音的內容」以確認他對因信稱義、悔改、以及罪得赦免的認識。這對於牧者和會友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現在在牧者面前支支吾吾,總比在審判臺前支支吾吾要好。因此,我也鼓勵教會牧者們應該常常確認坐在臺下的人是否真的得救了,因爲你是要爲他們交帳的(來13:7),而且萬一他們其實沒有搞清楚福音到底是啥,我們就要受「更重的判斷」(雅3:1)。爲了避免這些事情發生,每星期持續不斷地在講道中闡明福音是最好、最重要的方法。(當然,不是唯一重要。)

福音

前陣子,網上有過一篇文章,幫助我們反思「決志禱告」,並且指出某些課程中提到用「對不起」「謝謝」「請」作爲決志的因素——在我看來,這三個詞依舊是「以人爲本」的。而本書則把福音的要素涵蓋爲:上帝、世人、基督和回應這四點——這是我「Amen」的。

這段接下去的內容有著很好的實踐指導意義,是關於「發出邀請」(我們常說的「呼召」+「決志禱告」)、「神學娛樂」(theotainment)以及「操控感情」等一些教會實踐策略回應。有一句話說得很扎傳道人的心——「模棱兩可的傳福音手法可以增加教會會員人數,然而,這樣做是欺騙未信者,使他們誤以爲自己得救——這是最殘忍的騙局。這對於教會的純正和集體的見證,也會造成極大的破壞。」

此時,回想起自己曾經參與甚至主持過的那些大規模的、煽情的、講愛不講罪、見證多過講道、靠節目吃喝吸引人的佈道會,我的心哇涼哇涼的,求主憐憫!

寫到這裡,我已經後悔了,因爲這本書實在太過精闢,很難再濃縮概括了。而我還有三個部分沒有介紹——因此,請允許我僅挑選我特別感興趣的部分介紹。但是,這不等於說其他部分不重要,也千萬不要因爲我寫了,就不去看這本書。

第二部分:當教會聚集時

這本書從限定性原則(Regulative Principle,譯者潘秋鬆牧師譯爲「規管原則」,就是敬拜聚會中的每件事,都要有明確的聖經依據;即:聖經上沒有的,或無法通過合理、必要引申的,我們就不作。)開始說起,同時也提到了敬拜是救贖的目的——這一點常常被忽略,因爲我們總覺得大使命是基督徒的目的。不!敬拜才是。《出埃及記》第3~10章反覆強調集體敬拜是救贖的目的。而根據新舊約的一致性原則以及新約不廢掉舊約原則,我們現在的敬拜應該和舊約時候的敬拜一樣,絕對不能亂來,必須規規矩矩的。那麼,我們就必須在敬拜中使用規定的方法:誦讀上帝的話、傳講上帝的話、禱告上帝話、吟唱上帝的話以及目睹上帝的話(聖禮)。[1]

根據這五點,我們可以檢查自己的敬拜,是否在哪方面做得不夠?是否增加了某些不應該有的元素?一個很可怕的提醒,那就是這些增加的元素在舊約中也曾經出現過,那就是拿達和亞比戶獻上的「凡火」(「未經授權的火」,利10:1-3)。有些增加的「節目」或許是出於好意,但如果不是出於上帝清清楚楚的指示,那就是在舊約中烏撒那次的「伸手一託」(代上13:7-11)。

有一個我正在經歷,也看到許多教會正在實踐的問題,有必要拿出來提一下,那就是多堂點崇拜——包括一個教會名下不同地點的若干堂點,也包括同一個教會在一天裡的上、下午幾堂聚會。我們有沒有想過這是否符合聖經?

我首先必須聲明,這並非核心教義,不涉及得救的問題;其次,我也很清楚許多教會形成目前的多堂點牧養格局都是歷史的產物——信徒迅速增加,場地受限,同工缺乏……還是如我在本文開頭所說的,我們是否可以去功利化、去實用主義地來思考聖經是如何形容有形的地方教會的。這裡,我就直接引用書中的原話:

「根據定義和用法,一個εκκλησια(教會)是一個集體的單數——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的一群人。那麼,根據『教會』這個詞的定義本身,就不適宜使用多堂點聚會方式。」

不同堂點的人聚會的時候不在同一個時空中相遇,這個地方教會的肢體豈不是被分屍了嗎?加上聖經中多處表達,全教會的人「都在一處」、「聚在所羅門的廊下」、「聚在一處的時候」,表達了當時地方教會就是一群聖徒同地、同時地進行敬拜。

不過,如果教會正在用多堂點的方式敬拜,也不會因此被咒詛。而我覺得明智的做法,是耐心地藉助這個多堂點的機會,培養同工、選立長老,向多個單堂點聚會的方向發展。說白了就是「植堂」!如果差派式的植堂被稱爲教會的生養,那麼多堂點聚會的各自獨立,則更像是「有絲分裂」(看不懂的自己補一下初中生物)——爲了更加合乎聖經的敬拜,爲了國度的拓展。

第四部分:當長老聚會時

我必須跳過第三部分「召聚長老」——其實那就是《提摩太前書》的解經——直接進入到第四部分「當長老聚會時」,就是同工會(這個名字中國教會更加熟悉,我們不太稱之爲「長老會」)!

我不知道多少教會同工是期待開同工會的,我觀察下來身邊的教會大多有下列幾種:

  • 無關緊要式——隨著高科技的發展,許多教會的行政能力極強,都成爲了「雲上教會」——所有的通知、事工、安排都在計算機雲端進行,教會也日趨成熟,其實開不開同工會無所謂。
  • 恐懼戰兢式——想到同工會上的唇槍舌劍,以及自己事工上的停滯不前即將被暴露,就很想逃避。
  • 按部就班式——同工會這2-3小時的開會就是一個例會,和週一早上的公司例會一樣,被記載在日曆提醒欄中,這樣的同工基本不會提前關心會議議題,更別指望他做啥提前閱讀了。
  • 歡喜快樂式——想到同工會就激動人心,因爲美好的事情要發生了!

以上各種心態雖然不能反映出所有同工會與會者的狀況,但是若要把身邊的人或自己對號入座應該也不是件難事兒。

問題究竟出在哪裡呢?這還是根本性的問題,同工會(長老會)到底要幹嘛?解決教會的各種問題?同工之間互相吐槽?例行公事保證教會平穩運行?

還是在長老中建立起圍繞聖道的合一?

我想說,同工會不談「正事兒」,單單地一起讀經、禱告、團契,是信心的操練,同時也是聖經要求長老們做的事情。

所以,本書中介紹了一個樣本流程,也是CHBC的長老會流程:

聖道——讀經、用這段經文禱告、一起學習這段聖經——這是約西亞王在《列王紀下》第22-23章中改革之前的序幕。

禱告——彼此代禱、爲教會個別成員禱告、爲教會整體禱告——因爲保羅就是這麼做的。

這兩件事情在CHBC的長老會上會花費2個小時甚至更多,而狄馬可牧師堅信,這是值得的,而且是必須的。事實上,他們教會一直這樣實踐出來了,也讓我們這些缺乏信心的人得了安慰。

最後引用本書的一小段:「有許多方法可以使一個教會快速增長。但上帝的應許是,以祂的道和祂的靈,給祂的教會帶來健康的生命和成長。在長老會議中堅持不懈地讀經、禱告,會讓我們投身於這唯一真實的力量源泉,上帝已經確定無疑地應許要用它來賜福給我們。」

當我們在講台上教導會眾,把安全感建立在上帝的話語之上,凡事回到聖經思考的時候,教會的帶領者是否也把教會建立在上帝的話語之上,凡事回到聖經思考了呢?

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熟慮的問題!

[1] J. Ligon Duncan III, in Philip Ryken, Derek Thomas, and J. Ligon Duncan III, eds., Give Praise to God: A Vision for Reforming Worship (Phillipsburg, N.J.: Presbyterian & Reformed, 2003), 65.


本文首發於作者微信公號,九標誌網站獲權轉載,文章版權屬於作者。他的微信公號可以掃描本文末尾二維碼獲得。

作者: James He
2014-12-31
書評
狄馬可
深思熟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