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欄目
【《現代世界之道》,[加]紀克之著,劉平、謝燕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本書不太出名,似被忽視,可能印數亦少,我先在圖書館借來,閱後立刻上淘寶買了兩本,一本送教會圖書館。
本書是對現代世界屬性的探討,大的範疇可以歸爲「文化」問題,但實際上觸及更深層次,即世界觀和世界觀的形成、世界觀現實中的載體等等。作者持基督徒立場,努力追溯現代社會內在的反神屬性及其表現形式和危害性。
本書有緒論和六章構成。在緒論中,作者深刻反思現代社會的諸多問題。提出這種世俗化狀態表現爲一種「實踐的無神論」,無神的前提已經深深植入現代社會的諸多結構,使人不可避免地生活在其影響中。接著,作者分別探討現代政治、科技、經濟和文化方面的此種世俗屬性。在第五章做一總結,稱之爲「龐大的現代異端」,在第六章「面向位格神學」則提出對解決方案的思考。
本書所涉及的問題極爲重要,基督徒必須如此不斷地深刻反思,在理解我們所處世界的基礎上才能將聖經真理應用於生活。本書不乏深刻洞見,令人警醒。類似的反思,國內可見到的大約是薛華的《前車可鑑》以及波茲曼的《娛樂至死》。本書比薛華深刻,比波茲曼涉及的範圍更廣(波氏也未採基督教立場)。
雖然書中提到許多重大問題,比如基督徒們糾結萬分的政治問題(「政教分離」?),但在我看來,本書最大的貢獻,是對於新教傳統有深刻反思。每一種傳統,必定有產生的背景和條件,有其積極意義和弱點,我們身處的新教傳統同樣如此,時至今日,我們已經完全不能再以指責教宗爲敵基督解決自身的問題,而必須不斷分析我們的處境、反思我們的問題。
最大的問題在於,我們所面臨的種種世俗化危險,深刻地植根於新教傳統本身,也就是說,新教並不只是世俗化的受害者,她同時是世俗化的締造者。現代的基督徒時常發現自己的生活處於一種深刻的分裂狀態之中,我們似乎很少會想到,這可能是我們信仰傳統中的某些因素本身造成的。如果我們不能對此有所反思,將很難對付世俗化的衝擊。
以下是我依據本書所論,生發的一點思考。
以我自己爲例,我幾乎是在從學校進入社會的同時成爲基督徒的。當時我接受的第一個神學教育,是一個用來幫助畢業生認識如何在職場做基督徒的課程。其中的神學,簡單來說,是避免「聖俗二分論」。課程告訴我,人成爲基督徒,就是接受了神的呼召,這個呼召有兩個層面,「首要呼召」是做基督的門徒,「次要呼召」是神交給我的工作,在這兩個呼召中,我都必須不斷地依靠信心回應神、並積極努力。
這個神學不錯,但是對我之後五年的生活基本上沒有大用。因爲這個神學的重大弱點在於,雖然它告訴基督徒,聖俗不可二分,在此世界的工作中也需要並可以榮耀神。但是,在「次要呼召」這一邊,是有非常實際的載體。我每天要上下班,我要面對老闆,要面對考覈,要面對同事關係、面對升職訴求、跳槽選擇。而在「首要呼召」這一邊,沒有實際的載體。「做基督的門徒」?咋做?有人會說,你好好工作吧,這顯然表示次要呼召吞沒首要呼召。讀經禱告靈修,貌似是一種選擇,但實際效果相當可疑。我一直沒有找到首要呼召的載體,直到明白教會和教會生活的極端重要性。
基督徒的生活,他的首要呼召,必須以教會和教會生活爲實際的載體。如果沒有這一點,基督徒的生活必定分裂,並被世俗俘虜。如果沒有教會生活作爲我的「首要見證」,我在工作中的「次要見證」將沒有立足點,很容易形成「我努力工作、業績超凡、人際關係融洽,就證明我信仰的功效」。這就走向了成功神學。一個基督徒在職場中的見證,不是他能夠比非基督徒獲得更大的世俗成功,而是要讓人看見,他在這樣一個世界,仍然可以過一種不一樣的生活,他可以放棄升職加薪、老闆的垂青,卻仍然要守主日,並且有與別人十分不同的喜樂平安。
同樣,如果沒有教會生活,信仰也非常容易走向個人主義和神祕主義。沒有教會,首要呼召就會落在「個人與神的關係」「療傷的感覺」這樣靠不住的載體上,同樣被世界俘獲。一個基督徒在這世界的見證,也不是他比非基督徒得到了一份更大更好的愛、可以比種種心理學更能幫助他度過艱難的時刻,而是要通過他在教會中的生活讓人看見,他如何真的知道耶穌愛他,這種愛又是如何與真理渾然一體。
總之,如果一個基督徒平時毫無教會生活,而在年會上榮膺業績冠軍,在致辭時說:「這是我榮耀神的方法」;或者,一個基督徒在遭遇各種困難時,跑進內室去禱告,然後哭了、笑了,告訴朋友:「這是神帶領我走過的」,都將完全不能表達基督信仰,也完全不能吸引人真正歸向神。相反,這樣的做法表達了這個世界世俗化更深的核心。
本書作者提到,由於新教傳統的這一內在問題,導致對跨文化宣教的熱情越來越萎靡。不錯,如果我每天在房地產公司審查合同,與舉家遷往穆斯林地區的宣教士的工作,具有同等的屬靈價值;只要我做法務的夠好,可以照樣是一個「好基督徒」,那麼,何必傳福音?!遑論跨文化宣教。
教會牧者必須深刻思考這個問題,我們要如何避免神學和實踐中的陷阱,因爲問題的根源居然部分來自於我們長久以來引以爲豪、發誓持守的傳統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