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文章
文章
「天上的天」:清教徒對以馬內地之境的反思

雖然人們記住最多關於清教徒的事是他們經常宣講地獄的恐怖,但他們其實更多關注天堂的榮耀。如托馬斯·古德溫(Thomas Goodwin,1600–1680)所說,他們試圖「保持自己的心升到天上。」[1] 理查德·巴克斯特(Richard Baxter,1615–1691)勸他的讀者「讓你的靈魂沐浴在天上的喜樂中」,並提出了十二個原因,說明爲何這樣的默想是有益的。[2] 爲此,清教徒經常就這個主題進行傳講和寫作,探索屬天領域榮耀的頂峯,並思考有關未來光景的關鍵問題。

清教徒最喜歡的天堂描述之一是「以馬內利之境」(Immanuel's Land),這個短語源於《以賽亞書》8:8,並與蘇格蘭清教徒撒母耳·盧瑟福(Samuel Rutherford,1600–1661)的臨終遺言有著著名的淵源。羅德福臨終前的告白是,「榮耀,榮耀居於以馬內利之境」——這句話感動了詩人安妮·羅斯·庫辛(Anne Ross Cousin,1824–1906)寫下讚美詩《玉漏沙殘時將近》(The Sands of Time are Sinking,又名《以馬內利之境》)。[3]

在以馬內利之境所有的光輝中,清教徒經常專注於神在基督裡的同在,以此爲將來至高的榮耀。巴克斯特將聖徒永恆的安息定義爲「得以完全的聖徒對神的完全無盡享受」。[4] 古德溫指出,「祂不僅應許我們他將要造做偉大榮耀的事物,而且祂自己就將是我們的天堂。」[5] 在清教徒的心中,天堂最大的榮耀將會是基督的同在。

這種以基督爲中心的天堂觀在約翰·班揚(John Bunyan,1628-1688)深受喜愛的寓言故事《天路歷程》(The Pilgrim『s Progress)中得到了印證,《天路歷程》描繪了一個基督徒穿越這個世界前往天上家鄉的旅程。班揚筆下的人物經常談論在那天城等候他們的榮耀,以及他們見到君王的滿有信心的渴望。在這故事中,真信徒和假冒信徒之間的區別就在於對以馬內利之境的渴望。例如,虛僞的鄰居易遷(Pliable)急著想聽到天堂的快樂,但剛一看到受苦的跡象就放棄了他的旅程。[6]他認爲未來的榮耀不值得他現在受苦付代價(參羅8:18),這就暴露了他的不信。

每當班揚筆下的人物討論天堂時,以馬內利自身往往就是焦點。[7] 當賢智(Prudence)問基督徒爲什麼他渴望到錫安山去,基督徒回答說:「是這樣的:我希望在那兒看見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主活著。」[8] 當基督徒和他的同伴盼望(Hopeful)到達旅程的終點時,這種強調變得尤爲明顯。在這裡,在班揚故事的高潮,基督在每個場景裡都是中心。祂是他們去世時的安慰,是天堂的盼望所在,也是他們渴望到達之地的主。

基督,死亡中的安慰

當基督徒和盼望最後接近天城時,他們驚訝地發現死亡之河橫在他們面前。當他們的天使嚮導解釋說沒有人可以繞過這最後的障礙時,他們帶著不情願涉入水中。這最後的試煉幾乎證明基督徒無法承受。這位恐懼的天路客開始下沉,相信神已經一次且永遠地在他的罪中將他拋棄。

當黑暗逼近時,盼望能夠安慰他的朋友,將他的注意力引向基督:「要充滿希望,耶穌基督必成全你使你無恙。」這個簡單卻深刻的提醒足以讓基督徒恢復盼望,他大聲喊道,「啊,我又看見他了!他對我說,『你從水中經過,我必與你同在;你趟過江河,水必不漫過你。』」[9]

班揚表明了耶穌如何成爲信徒在生死之中的盼望。當死亡的河水環繞一個人時,對基督的一瞥就足以讓他恢復勇氣。神藉著祂兒子的中保與人同在的應許(賽 43:1–2)轉變了人的恐懼,即使面對死亡也是如此。

正如班揚筆下的天使所解釋的,死亡是通往天堂的必經之路,儘管具體的經歷因人而異:「(死亡)河水的深淺完全取決於你們對上帝的信心大小。」[10] 一個人如何度過壽終的時刻,其區別最終不在於當時具體的情形或身體痛苦的程度,而在於對基督的信心。如使徒所宣講的,神使我們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勝(林前 15:57)。

基督,天堂中的盼望

一旦基督徒和盼望渡過死亡之河,他們就被更多的天使帶領走向天堂之門。當這兩個朋友登上天城時,他們興奮地期待著這地的榮耀。雖然各種細節激發著他們的想像力,但與基督相交的應許在他們的腦海裡最爲突出。

在天堂這個地方,天路客將會發現,神在基督裡的同在將漫過他們的感官。他們將「享受永遠瞻仰上帝聖容的歡樂」,因爲在那兒他們「必得見他的真體」;在那兒他們將「不斷以讚美、歡呼和感恩侍候祂」;他們的耳朵將「因能聽得見祂動聽的聲音」而感到無比快樂。[11] 顯然——基督是天堂的盼望。在《天路歷程》第二部分的結尾處,穩固先生(Mr. Standfast)也類似地宣稱,「我看見自己如今已達旅程的終點,我辛勞的日子結束了。現在我就要去看那戴荊棘冠冕之首,還有那爲我被人吐唾沫的臉。」[12]

聖經邀請信徒歡喜盼望天上的諸多祝福,包括從地上的勞苦得安息(來 4:9-10)、脫離罪惡和苦難(林前 15:42-44)以及與在主裡睡了的親愛之人團聚(帖前 4:13-18)。但正如理查德·西布斯(Richard Sibbes,1577–1635)令人難忘的解釋:「沒有基督,天堂就不是天堂………我說,沒有基督,天堂的喜樂就不是天堂的喜樂;祂就是天上的天。」[13]

基督,那地的主

當基督徒和盼望最終到達天城時,君王親自來迎接他們。是祂檢查他們書卷的真實性,並做出最終的判斷。天門奉祂的命令向疲乏的天路客敞開。

班揚的觀點是明確無誤的:基督是王,是以祂的名命名的這地之主。祂以和平和溫柔治理這地,但祂也是有至高主權的大君王,擁有絕對的權柄。在下面一章,王命令將無知(Ignorance)扔進地獄,因爲他一路走到天城,卻沒有真信心。班揚冷靜地評論道,「這時我才知道,即使在天國諸門之旁,也隨時可通往地獄,就像將亡城一樣。」[14]

對於那些受到君王歡迎的人來說,等在前面的是無盡的榮耀,這榮耀將遠勝我們在這世上旅程中所承受的痛苦。因此,古德溫勸勉說,「因此,無論我們發生什麼,無論我們遭遇什麼,讓我們以神爲我們的份;讓一切將要來臨的事情、患難、陣痛、痛苦或苦難發生吧,天堂都將會補償這一切;神對你的好將超乎一切。」[15] 事實上,清教徒盼望有一天能居於神在基督裡的同在中——以馬內利——對他們來說,這就是「天上的天」。與此相比,其他一切的榮耀和試煉都毫無光彩。

* * * * *

[1] Thomas Goodwin, Of the Blessed State, in The Works of Thomas Goodwin, ed. Thomas Smith (1861–66; repr., Grand Rapids: Reformation Heritage, 2006), 7:457.

[2] Richard Baxter, The Saints' Everlasting Rest, in The Practical Works of Richard Baxter (London, 1846; repr., Morgan, PA: Soli Deo, 2000), 3:264. (中譯參考:理查德·巴克斯特,《聖徒永恆的安息》,許一新譯,三聯書店,2013 年。)

[3] 頗具歷史趣味的是,司布真(Charles Haddon Spurgeon,1834–1892)選中這首讚美詩,作爲他所帶領的最後一次禮拜的詩歌。他的妻子蘇珊娜(1832–1903)在回顧他最後的日子時指出,這是最爲合適的選擇。見 C. H. Spurgeon, C. H. Spurgeon’s Autobiography: Compiled from His Diary, Letters, and Records, by His Wife, and His Private Secretary (London: Passmore and Alabaster, 1897–99; repr., Pasadena, TX: Pilgrim, 1992), 4:370.

[4] Baxter, Saints' Everlasting Rest, 3:11.

[5] Goodwin, Of the Blessed State, 7:462.

[6] John Bunyan, The Pilgrim's Progress, in The Works of John Bunyan, ed. George Offor (Glasgow, 1854; repr., Carlisle, PA: Banner of Truth, 1999),3:92. 後來,好心這樣評論易遷,「可憐,那個弱者!爲了天榮吃些小苦,算得什麼?易遷真把天路小看了。」(97)。作爲對比,見曉示(Interpreter)對美屋中看到的敬虔牧者畫像的解釋(98)。中譯名爲《天路歷程》,有多個譯本。

[7] 亦見基督徒與美屋中關在鐵籠子裡的那個人的對話。Bunyan, Pilgrim's Progress, 3:101.

[8] Bunyan, Pilgrim's Progress, 3:108.

[9] Bunyan, Pilgrim's Progress, 3:164.

[10] Bunyan, Pilgrim's Progress, 3:163.

[11] Bunyan, Pilgrim's Progress, 3:164-65.

[12] Bunyan, Pilgrim's Progress, 3:243.

[13] Richard Sibbes, "Christ is Best, Or St. Paul's Strait," in The Works of Richard Sibbes (Edinburgh: James Nichol, 1860), 1:339.

[14] Bunyan, Pilgrim's Progress, 3:166.

[15] Goodwin, Of the Blessed State, 7:464.


譯/校:無聲宏揚。原文刊載於九標誌英文網站: "The Very Heaven of Heaven": Puritan Reflections on Immanuel's Land.

作者: Matt Haste
2024-02-13
歷史
97期
聖詩
以馬內利
天路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