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文章
文章
屬靈恩賜是爲了服事人,而不是成就自我

90 年代時,我非常愛看芝加哥公牛隊(Chicago Bulls)的比賽,因爲邁克爾·喬丹是當時世界上最偉大的籃球運動員。即使在喬丹退役去打職業棒球期間,公牛隊依然是 NBA 中最強的隊伍之一。爲什麼?因爲他們有超級球星斯科蒂·皮蓬(Scottie Pippen)。皮蓬是一位出色的防守者,也能勝任場上的任何位置。他職業生涯中的一個片段,至今仍令人印象深刻。

那是在東部決賽第三場,公牛隊與紐約尼克斯隊(New York Knicks)打成平手,比賽只剩下 1.8 秒。喬丹不在場,所有人都以爲皮蓬會投最後一球。然而,主教練菲爾·傑克遜(Phil Jackson)沒有把這球交給他,而是爲新秀託尼·庫科奇(Toni Kukoc)設計了最後一攻。暫停期間,皮蓬表達了他的不滿。畢竟,他是球隊的領袖,也是聯盟裡最優秀的球員之一。他感到受到了輕視,於是選擇了坐在球場邊的板凳上,沒有參與最後一回合。當隊友最需要他時,皮蓬讓自我勝過了使命。他忘了自己所擁有的天賦有一個終極目的:幫助球隊贏球——即使這意味著只是負責發球,而不是投中致勝一球。(劇透:皮蓬坐在板凳上時,庫科奇在壓哨中投中絕殺球。)

籃球迷都知道,這一事件並不能定義皮蓬的整個職業生涯。我們也不應急於論斷他。其實,我們可以在他那軟弱的一刻中看到自己的影子。雖然我們可能從未經歷過在 NBA 季後賽中被剝奪最後一投的機會,但我們也許曾是那個因得不到應有上場時間而抱怨的孩子,也許是在職場中未獲晉升而自怨自艾,也許是當牧者說我們還沒準備好講道時心生不滿,甚至是當配偶忽略我們在家中所付出的一切時感到委屈。當我們覺得自己沒有得到應有的認可時,常常會把這當作是對自己的一種冒犯。我們會感到被輕視、不被欣賞、價值被忽略,尤其是當我們覺得自己的恩賜沒有被充分施展時。  

屬靈恩賜與自我表達這一誤區

我在想,基督徒是不是也常常期待在教會中找到一個「平台」,來表達自己的屬靈恩賜?當然,沒有基督徒會直接這麼說,但我們是不是常常以「屬靈恩賜」爲由,爲自己的自我中心找藉口?那種「我有教導的恩賜,所以我應該講道」「我有傳福音的恩賜,所以我應該帶領一次佈道會」「我擅長牧養姊妹,所以我應該建立一個姊妹團契」「我擅長與孩子相處,所以我應該負責兒童事工」的態度,其實相當普遍。

請不要誤會,讓有恩賜的人帶領教會事工當然是有益的。問題不在於有沒有平台,也不在於是否參與公開服事;真正的問題是,我們是否開始「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羅 12:3)。我們可能將屬靈恩賜視爲實現個人價值、實現自我夢想的工具。我們更在意的是「發揮潛力」,而不是「建立基督的身體」。當我們沒有機會施展自己的恩賜時,我們就會感到被冒犯、不被欣賞,甚至因而心生不滿。更糟糕的是,這種受傷感還會成爲我們不順服的藉口。比如,一個有教導恩賜的姊妹,可能會把主日教詩歌的環節當作自己教導的機會。

屬靈恩賜不是爲了你自己

新約聖經提供了糾正這類誤解的資源,也對抗我們容易自我中心的傾向。彼得在《彼得前書》4:10 這樣教導:「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事,作神百般恩賜的好管家。」(強調爲我所加,下同)保羅也寫道,神賜給每個人「聖靈顯在各人身上,是叫人得益處」(林前 12:7)他提醒以弗所人,神設立有恩賜的領袖,「爲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弗4:11–12)教會中每一個受裝備、有恩賜的肢體,都要以愛心參與建造整個身體(弗 4:13–16)。

簡而言之,屬靈恩賜是神賜給基督徒,讓我們能服事教會的工具。它們不是用來尋找自我價值感的,也不是定義我們身份的要素。我們不會因爲無法施展恩賜,就變得「不完整」。

那如果你所在的教會,並不需要你以你想要的方式施展恩賜呢?你依然可以禱告、傳福音、接待肢體、在幕後服事、施憐憫、鼓勵人。也許你需要少一些「項目思維」,多一些「關係思維」。

換句話說,去尋找可以服事的人,而不是尋找可以站上去的平台。也許你有教導恩賜,但教會已經有足夠的長老和講員。沒關係。你可以帶領一位初信者讀書、陪他成長;可以帶一位肢體一起讀一本造就人的書;可以在兒童主日學中教導;可以關心那位需要鼓勵的弟兄姊妹。你的恩賜,不是爲了你自己。屬靈恩賜,本質上就是「恩賜」——是神所賜,爲的是讓你參與建造基督的身體。甚至,我們在施展恩賜時所用的力量,都是神所供應的,爲要叫神在凡事上得榮耀(彼前 4:11)。

要照著信心、按著恩賜看自己

現實是,我們大概並沒有「皮蓬」級別的屬靈才幹,但我們卻常常高估自己。因此,我們需要「照著神所分給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羅 12:3)。以我個人的觀察,那些自認配得投出「致勝一球」的人,往往才是更適合發球的人。我們常常缺乏自知之明。多少年輕的牧師懷著要成爲下一個約翰·派博(John Piper)、史普羅(R.C. Sproul)或提摩太·凱勒(Tim Keller)的夢想進入全職服事,最後卻充滿失望與迷惘?我自己永遠達不到喬治·懷特腓(George Whitfield,)、鐘馬田(Martyn Lloyd-Jones)或約翰·派博的水平——但這沒關係。那位賦予他們恩賜、呼召他們服事的主,正是那位賜下我所需要一切、使我完成使命的神。神知道如何最美好地牧養祂的教會。

我的恩賜程度不是我身份的定義。你的屬靈恩賜也不是你身份的定義。「你有什麼不是領受的呢?若是領受的,爲何自誇,彷彿不是領受的呢?」(林前 4:7)當我們意識到屬靈恩賜是爲了「眾人得益處」,我們就不會再把目光集中在自己身上,而是會用神所賜的力量,去服事祂的百姓。我們會甘心去發球——也就是,在教會中以任何需要的方式服事。我們的目標,是叫身邊的人都在愛中被建立起來。我們也可能會發現,真正的滿足和喜樂,其實正藏在這種「忘記自己」「否定自己」的服事中。


譯:DeepL/STH;校:JFX。原文刊載於九標誌英文網站:Spiritual Gifts Are for Service, Not Personal Fulfillment.

作者: Matt Emadi
2025-05-26
恩賜
服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