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文章
文章
牧養與信任

現代教會的高需求會把牧師弄得心勞神疲,特別是對一個新手牧師而言。

被呼召去馬里蘭州伯賽大第四長老會(Fourth Presbyterian Church in Bethesda, Maryland)的那一年,我31歲,接替理查德·哈佛森博士(Dr. Richard Halverson)的工作。在他22年的服事中,教會從500人增長到2000人,這意味著我面對的是一群龐大而有活力的會眾,帶著他們龐大而有活力的期望。在努力達到那些期望的過程中,像許多新手牧師一樣,我發現了那些被眼前需求掩蓋了的東西。

儘管現在已經牧養第四長老會二十多年,我要和新手牧師分享一個建議:最有果效的服事通常需要花時間,因爲最有果效的服事往往發生在贏得會眾的信任之後。

會眾需要知道,他們的牧師是長期委身在他們中間的。如果他們不清楚這一點,就會感到自己不過是提升牧師進程的墊腳石,而非聖約群體中的寶貴成員或是國度的同工。

信任的文化壁壘

具有諷刺性的是,正是許多令美國充滿活力的美國文化中獨特之處,妨礙了這種會眾對牧師的信任。來美國之後,我在許多方面觀察到了這一點。

美國基督徒像美國文化一樣,充滿能量和活力。我記得第一次來美國的時候就注意到這一點。美國基督徒有偉大的夢想,並且相信自己幾乎能完成頭腦中的任何構想。然而這種被稱爲「救主式的自信」是有問題的。美國人會用自己衝動的熱情代替神的工作。例如,一個牧師可能傾向於更依靠他繁忙的日程表而不是他的禱告;更依靠自己的新想法,而不是和教會老成員進行長時間的交談。

美國教會就像美國一樣,也有非常創新的溝通能力(例如電子郵件等)。這種形式的「傳達信息」固然很好也很必要,容易陷入尤金·畢德生(Eugene Peterson)所說的那種「糟糕透頂的八股文」。不是簡單的用詞不當;而是作爲牧師僅僅做這些還不夠,還要像畢德生總結的那樣,「教我們的人禱告」。鐘馬田( D. Martyn Lloyd Jones)則可能會說成 「把男人和女人帶到活著的神面前」。

美國基督徒的第三個鮮明標誌,也是從美國文化而來,就是異象化的思維能力。一些美國教會已經形成了「異象宣告」。他們想要知道前進的方向,並且給了牧師很大的壓力去把他們帶到那裡。(這是否會像尋求屬靈恩賜或教會增長研討會那樣,只是一個潮流?)這同樣也存在著問題。這種思維模式會導致「不耐煩躁動的野心」,決定不惜一切代價增長,或不辨目標好壞都要達到,是一種折磨教會的弊病。牧師們被期待成爲企業家,從近期出版物中稱呼的「牧師企業家(Pastoreneur)」一詞中可見一斑。

牧師往往會去追求「高大的尖頂教堂」,我來美之前從未聽過這回事兒。但如果我們的異象並非如此,而是牧養神託付給我們的群羊,我們就應當爲每日忠信而努力,因爲知道這是爲將來結果子打好基礎。

贏得會眾的信任

爲了贏得會眾的信任,牧師必須牧養他的群羊,這意味著建立關係。這是牧師作爲領袖和牧人的不同之處。如果沒有和羊群建立關係,牧人就無法牧養。僅僅作領袖則不需要這樣要求。如果牧師採用世俗的領導方式,他會將人視爲產品,而不是凡事的優先。這樣的領袖是工程師而非激勵者,是經理人而非傳道人。

在我們這個後現代社會,牧養「模式」不是一個戰略手段;對漫無目的漸行漸偏的文化尋求來說,它是一種詩意且基於聖經的回應。後現代的人們不需要另一個CEO或更炫酷的裝備。他們需要牧人,給群羊提供關心,照顧,勇氣和委身。他們需要牧師,通過外在的宣告和「靈裡的關懷」以福音來牧養他們。

和會眾打成一片

我是第四教會185年歷史中的第七任牧師。這個教會對長期事工有著共同的期望,無論過去還是現在,認識到這一點都令人倍感壓力。但這是事工的傳統方式:作爲牧師,你要和會眾打成一片,服事他們,愛他們,引導他們在基督裡成長。這樣的牧養異象——不是單單的企業家精神或巧妙的異象表達——才能帶領你的講道和教導,也帶領你的整個生活和使命。


原文刊載於九標誌英文網站:Shepherding and Trust.

作者: Robert Norris
2014-12-02
教牧事工
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