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文章
文章
專題討論:我們如何爲教會中更好的族群合一而努力?

原文標題與鏈接: A Symposium: How can we work toward greater ethnic unity in our churches?

翻譯:鹹燕美

 

編者按:我們就以下問題訪問了四位人士:我們如何爲教會中更好的族群合一而努力?他們的答案記錄如下。

* * * * *

菲利普·霍姆斯(Phillip Holmes)

基督徒渴望教會的族群合一。但基於聖經的合一卻受到了罪的阻擋。罪表現爲族群間的分裂和隔閡,造成了一種充滿憤怒、悲傷和困惑的文化。這些分裂及其結果是有問題的,因爲它們與福音對立。多年來我自己也在和這些事情作鬥爭,而且已經想明白了,這將有助於我們體驗所渴望的進步。

1. 教導堅定的愛的神學。

愛是我們合一的基礎,也是聯絡信徒全德的力量(西3:14)。我們用基督的愛互相聯絡,進而彼此相愛(西2:2)。族群分裂的根源在於未能理解基於聖經的愛,無法認識其含義,也無法忠心地活出來。

2. 研究種族主義的歷史。

跨族群合一面臨的最大威脅之一是虛假歷史。認真追求和諧的基督徒必須努力從可靠來源研究歷史。愛要求我們喜歡全部的真理,而不是只看有利於自己的部分(林前13:6)。

3. 建立真誠的關係。

族群間的關係至關重要,我們應當帶著想要了解和被瞭解的願望來進入這些關係。我們需要將關係扎根於渴望提升彼此的喜樂,擯棄任何會帶來傷害的行爲。我們必須將彼此的幸福置於自己的幸福之上。聖靈的果子刻畫出這些關係,與之相反的是傲慢、怨恨和嫉妒。

請記住,族群和諧是活出神真理的副產品。它不是我們的目標。無法和睦相處就無法向世界宣告神的真理。但我們的合一是我們連於基督的明證,它向我們這個的分裂國家宣告福音的大能。

菲利普·霍姆斯(Phillip Holmes)住在密西西比州傑克遜(Jackson, Mississippi),在改革宗神學院(Reformed Theological Seminary)從事市場交流工作。

* * * * *

彼得·Y·李(Peter Y. Lee

我們如何爲教會中更好的族群合一而努力?非常好的問題!作爲一名亞裔基督徒,我對這個問題思考了很多。我的第一個想法是:把我們當人看待,而不是百分比。許多教會領袖希望自己的地方教會能反映出各自社區的族群分佈。當這成爲目標時,就很容易基於族群來評估某一訪客/成員的重要性,而不是基於以下事實來評估:他們是因著信心而被連於基督的基督徒,或者如果他們尚未信主,是一位需要神恩典的罪人。把我們連接在一起的不是族群,而是我們在基督裡的信心。無論民族傳統如何,我們都擁有對耶穌共同的愛。

和一群鑽研聖經的學者在一起時,我是弟兄中的一員。和一群努力傳福音的牧者在一起時,我感受到同樣的合一。但是,當話題轉到族群多樣性及對多族群教會的需求時,突然之間,所有的眼睛都盯著我。原因很清楚——作爲一名亞裔,我提供了這個多樣性。之前我還是熱心傳講基督和神學的小組一員,但就在突然之間,我被告知自己是一個「少數派」。以前,我曾經是信徒團契的一員。如今我被告知自己不一樣。

發生了什麼?我在教會中感到最邊緣化和最孤立的時刻,是多族群話題出現的時候。我一直努力保持自己在基督裡的身份,所以請幫我達成吧。像對待那些因基督的犧牲和復活而得救的人那樣對待我。那就是我每天需要聽到的!你猜怎麼著?你也是如此。惟有在基督裡,我們才有合一。

彼得·Y·李(Peter Y. Lee)是華盛頓特區改革宗神學院(Reformed Theological Seminary in Washington, D. C.)的舊約副教授。

* * * * * 

歐文·L·因斯

在教會中努力追求更好族群合一的聖經和神學基礎是神的形像(Imago Dei)。神三位一體的本性,祂作爲存在於彼此愛和榮耀群體中多樣性的合一,對於祂如何設計人類效法祂的形像具有指導意義。基督徒在愛中相連,在彼此的恩賜和恩典中相通,從而有義務追求彼此的啓迪[1] 。這愛能勝過分裂,調和矛盾,使那些除了基督爲他們捨己之外毫無共同點的人得以相通[2]

我自己對多元教會認知形成Identity Formation in Diverse Churches)領域的研究揭示了引導教會走向更好族群合一的三個關鍵途徑。首先,教會必須接受多元合一的神學,將其作爲福音的當務之急。教會如果要追求族群合一,這個信念就不能被看作是離題太遠的問題。拒絕把追求多元合一作爲福音的當務之急,就從根本上忽視了人效法神形像的意義。基督來的時候,祂所宣告的遠不止個人的救恩。祂宣告祂國度的降臨。因此,福音不僅僅是個人得救的信息。福音必須包括按神形像所造之物的成全。所完成的形像,對神最生動鮮明的相似,是得贖的人類整體。承擔這樣的職分將會改變教會傳道的特徵,以及教會團契的生活方式。

其次,教會要獲取教會及其成員的文化意識。因爲文化價值隱藏在我們所見、所聽和所經歷的事物表面之下,常常不爲所知。因此,教會要學會意識到這些看不見的文化價值。這些價值包括時間觀念、敬拜音樂、社區生活及責任感。在宗教組織中,文化差異往往以絕對的術語來界定:「我們只是在遵循聖經。」但是,如果教會想要創造一個新的「我們」,拆毀其中敵意的隔斷牆,他們就不能忽視構成「教會」表達的價值觀。換句話說,教會要能更好地表達跨文化之愛[3] 。這並是說要在教會實踐中採取「凡事都爭取」的態度。但是,我們必須清楚地知道哪些是必要的,哪些是優先的。

第三,教會需要找到方法來肯定全部的人性——高貴的尊嚴——所有人的,尤其是那些容易被其他人輕視的人的全部人性[4] 。肯定人的全部人性意味著幫助他們正確理解自身的巨大價值,同時認識到他們不是神。社會中種族階層、特權和階級的衝擊對人們彼此交往和自我評價的方式產生了重大影響。不能簡單地說,「只要信耶穌,那些跨種族的社會挑戰就會消失。」你不能只靠一起信耶穌就消滅尊卑之分。

爲了肯定所有人的全部人性,教會應特別注意兩個有關的做法:結構性包容和正確行使權力。結構性包容是好客的一個方面,爲他人保留空間。多數派以外的人要爲加入跨種族組織付出最大的代價。但可以通過結構性包容來擴大他們在組織內的代表性。上面列出的相同文化價值觀可以成爲這種包容的渠道:音樂、多元化的帶領、適應不同的態度和時間觀念[5]。重要的是要注意,必須追求真實的結構性包容,而不是作爲教會內部創造多樣性統計的一種方式。

在教會中正確行使權力意味著創造一種使人蓬勃發展的環境[6]。研究表明,在跨種族教會中,那些掌握權力的人肯定白人的特權和文化。非白人則承擔著維持多族混合敬拜體驗的重擔[7]。這並不是惡意爲之;只是文化價值觀在表面之下運作的一種暗示。領袖有責任以一種便於歡迎和接納的方式行使權力。教會近年來對此採取的一種方式是爲成員提供論壇和會議,以解決種族問題和不公正問題。我們的目標不是僅僅對話,而是就這些問題進行認罪悔改。教會願意以一種鼓勵對話和弱勢的方式來提出種族問題,這增加了他們實踐歡迎和接納的經驗。

這些建議—接受多元合一神學作爲福音的當務之急,培養對教會內看不見的文化價值的持續認識,肯定成員的全部人性—並不容易。然而,我認爲教會如果要追求族群合一的健康福音,這些就是必要的。

歐文·L·因斯(Irwin L. Ince)是華盛頓特區長老會恩典特區(Grace DC)的助理牧師。他也是恩典特區跨文化使命研究所(Institute of Cross-Cultural Mission)的主任。

* * * * *

全保羅

首先,研讀聖經中明顯或隱含的關於福音以及「各族、各方、各國」聚集的經文。我成長於一個亞裔美國教會,我作爲牧師的前兩段事奉也是在亞裔美國教會。我越研讀福音的信息和含義,就越無法容忍自己在一個注定的亞裔美國教會中養家餬口並慢慢變老。我並不是說每個人都必須得出相同的結論。我只是覺得「犯罪」——我意識到這個詞有些輕率——我們當時去的是幾乎純亞裔教會,很難向我的孩子們解釋福音是爲了「猶太人和外邦人」。

其次,冷靜看待融入神家的混亂。神聚集在一起的人不僅僅不同,而且破碎。這意味著不同的人理解在基督耶穌裡成爲一家人的意義時,將會有很多誤解、傷害和冒犯。當我們要跨越種族和社會經濟的界限時,這一點尤爲真實。我已經學會了對潛在的攻擊性言論「保持冷靜」。有一次,我在一個以白人爲主的教會中講道。講道之後,一位和藹可親的老婦人走近我,拉起我的手,滿懷真誠地說:「你的英語太棒了。令我驚訝,印象深刻。」我在美國出生長大,精通英語、希臘語、西班牙語和韓語(按精通程度排序),對此,除了一個禮貌的微笑和一句「謝謝」,我不知該如何回應。我明白很多人都覺得我們不能對所有的事情都保持「冷靜」。我的建議是,接受夾雜在祝福中的混亂,成爲一個聯合在基督裡的多元化家庭。

最後,我們應與不同族群的人建立深厚友誼。只有與不同的人建立深厚的友誼,才能理解、接受並慶祝我們之間的差異。在促進和平這項艱苦但必要的工作中,一點點的友誼將會大有幫助。

全保羅(Paul Jeon)是改革宗神學院華盛頓校區的新約訪問講師。

* * * * *

附註:

[1] 威斯敏斯特信仰告白,第26章。

[2] 喬治·S·亨得利. 今日威斯敏斯特信仰告白:當代解讀. 亞特蘭大:約翰·諾克斯出版社,1960年. 219

[3] 利弗莫爾. 文化智能:提升你的文化智商,融入我們的多元文化世界. 125

[4] 哈里森. 神的多重榮耀形像:形成基督信仰的神學人類學. 106

[5] 克里斯特森,愛德華茲及愛默生. 排除萬難:宗教組織中族群融合的努力. 154

[6] 同上。

[7] 愛德華茲. 難以捉摸的夢想:跨族群教會中的族群力量. 485


許可聲明:你可以各種形式使用、複製與分發本文,但不允許修改文中內容(更正翻譯錯誤除外),不允許收取超過複製成本的費用,並且分發不得超過1000個拷貝。如果要在網絡或郵件中轉貼,請務必保留原文與譯文鏈接。任何例外需徵求九標誌中文事工的許可。

請在分發時保留本許可聲明。

作者: Paul Jeon Irwyn L. Ince Peter Y. Lee Phillip Holmes
2019-10-10
福音與文化
六十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