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文章
文章
社交媒體意在分裂教會——那麼我們該怎麼辦?

研究人員估計,人們平均每天在社交媒體上花費約兩個半小時。而根據巴納調查(Barna)的研究,基督徒每天花在讀經上的時間平均不到 30 分鐘,與此相比,你就會發現門徒訓練的問題。

隨著社交媒體上的聲音越來越大,牧師和教會正在發現他們的聲音在這種噪音之中漸漸消失。在社交媒體氾濫的情況下,基督徒,特別是牧師,應該如何思考門徒訓練的問題?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需要了解社交媒體的有害設計和有害內容。

有害的設計

社交媒體平台不是中性的。他們的設計就是爲了讓人上癮。他們的商業模式是數據提取,在其中他們所提供的服務是「免費的」,因爲作爲用戶的你就是產品。我們支付我們的時間、注意力和數據,然後他們把這些出售給廣告商以獲取收入。爲了產生更多收益,他們需要銷售更多的廣告,而爲了銷售更多的廣告,他們需要盡可能地讓我們參與進來。

他們讓人們保持參與度的最有效方法就是使用算法。他們的算法設計就是爲了給我們提供我們想要看到的內容。他們的算法越好,我們沉浸其中的時間就越長。這是一個致命的組合——他們的算法與我們享受吸引我們肉體的內容的罪惡傾向相結合。我們不喜歡與其他觀點相爭。所以我們不會點擊那些帖子。因此,久而久之,平台不會向我們展示這些內容。更重要的是,這些算法把我們趕入自己的泡沫和迴音室。他們通過宣傳聳人聽聞、誇張和極端的內容來激勵聳人聽聞、誇張和極端的內容。結果,我們的話語兩極分化。我們的教會也在分裂。

最後,這些平台的整體設計鼓勵人們將自我投射和表達到世界中,以供他人評判和認可。臉書(Facebook)在 2009 年發明的「讚」按鈕大大增加了這種趨勢。當這些平台激勵和鼓勵自我陶醉時,我們在內心中與嫉妒、苦毒和不滿足作鬥爭。

有害的內容

所有這些有害的設計特徵都會導致其內容販賣聖經中所說的「肉體的情慾,眼目的情慾,並今生的驕傲」(約壹 2:16)。

讓我重點介紹此類內容的幾個例子。首先是網絡色情和性方面的非法內容。色情內容在主流社交媒體平台上活躍地傳播,如臉書和推特(Twitter)。《華爾街日報》最近的一篇文章強調了抖音(TikTok)如何將包括青少年在內的用戶送入與性和毒品相關內容的無止境危險深淵。Instagram也被發現在向青少年推銷毒品。照片牆和抖音都宣傳與飲食失調和自我傷害相關的內容,特別是針對青少年女孩。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現在青少年女孩因爲觀看抖音上的帶有抽動症狀的人的視頻,開始出現身體抽動。其他青少年則因在抖音上觀看診斷視頻而診斷出自己患有罕見的心理疾病。

最後,社交媒體積極宣傳直接反對基督教信仰的信息和價值觀。硅谷積極地操縱他們的算法來宣傳與性別、性取向、墮胎及其他話題相關的各種社會議題。在社交媒體上跨性別影響者和跨性別內容的興起讓人深感不安。亞比該·夏勒(Abigail Shirer)在她的《不可逆轉的傷害》(Irreversible Damage)一書中解釋了,影響我們我們的青少年女孩的跨性別熱潮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社交媒體上跨性別影響者的興起。大多數變性的青少年並不是從與身體變形相關的精神疾病開始的,而是從觀看跨性別影響者的視頻開始的。

基督徒應該如何應對

鑑於社交媒體的這些危險現實,基督徒和教會應該如何應對呢?

第一,考慮休一個「社交媒體」的安息。

彼得教導他的聽眾要追求「謹慎自守(直譯:頭腦清醒)」(彼前 1:13, 4:7, 5:8)。在社交媒體方面,我們應當警醒並設定明確的界限。也許我們應該考慮完全擺脫社交媒體,或者在不同的時期完全停下來。至少,我們應該確保一週內花在社交媒體上的時間不超過花在神的道上面或與神的百姓在一起的時間。約翰·派博(John Piper)有一次在推特上發文說,「推特和臉書的一大用處就是在末日證明不禱告不是因爲時間不夠。」

第二,爲你的孩子和會眾樹立使用社交媒體的模範。

牧師和父母的部分工作就是成爲敬虔的模範。父母和牧師必須爲我們的孩子和教會成員樹立善用科技的模範。對父母來說,這意味著要教育我們的孩子,作「寄居和客旅」的生活將意味著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樣使用社交媒體帳號或智能手機。對牧師來說,這將意味著避免不健康的渴望,就是對問難、爭辯言詞、紛爭、毀謗、妄疑和爭競的渴望(提前 6:4–5)。它還意味著樹立公義、敬虔、信心、愛心、忍耐、溫柔的模範(提前6:11)。讓一位敬虔的朋友,或是一位敬虔的批評者來告訴你,以上哪個清單最能體現你使用社交媒體的特點。

第三,優先考慮面對面的互動而不是面對屏幕。

使徒們明白,面對面交流更爲重要(羅 1:11–12;約貳 12;約叄 13)。我們可以用來抵消社交媒體上的表現型個人主義文化的一種方法,就是把面對面關係和對話放在優先的位置上。做這件事情,沒有比我們的地方教會更好的地方了。我們應該盡可能地保持我們的教會小組、主日學課程、查經班,當然還有我們的禮拜,都是親身到場,而不是在線上參加。如果我們看到某個成員在網上發佈了我們不認同的內容,那麼我們應該和他們當面談,而不是在線上談。與和我們有強烈分歧的信徒同伴進行對話是艱難的工作,但這是絕對必要的。這樣做可以在教會中建立合一,而不是讓兩極化的在線交流來分裂我們。

所有這些都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愛。要尋求實踐和培養自我犧牲,而不是自我表現。正如「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太 20:28)我們也應該這樣做。通過服事他人來對抗這個表現型個人主義和自我推銷的時代。今生與我們的榮耀無關,也與我們表達或發現自己無關。所以,讓我們獻上我們的一切,來愛和建造基督的教會,並榮耀他。

權威和信任的問題

歸根結底,我們與社交媒體的互動要歸結爲更大的權威和信任的問題。我們差異化算法的經驗已經成爲我們生活中權威的主要來源。但由於我們的算法是爲我們提供我們想要的東西,因此這只是換了一種說法,來表達我們已經成爲我們自己的最終權威。

對於這種權威危機,聖經教導我們要仰望父母、牧師、教會的權威,而最終是神的道的權威。我們活著,是以我們自己選擇的社交媒體經驗爲權威呢,還是以神的道爲權威呢?我們是否更信任社交媒體上我們從未見過的聲音,而不是那些爲我們施洗、爲我們禱告,並向我們講道的牧師呢?如果你是一位牧師,你是否以犧牲神託付你照看的會眾爲代價,在社交媒體上爲你的「聽眾」發推文呢?

我們無法回到科技出現之前的時代了。但我們必須不斷地評估我們對科技的管理。正如神對該隱的警告那樣,「它的慾望與你相反,但你必須制伏它(譯註:和合本譯爲『它必戀慕你,你卻要制伏它』)」(創 4:7)。


譯/校:無聲宏揚;原文刊載於九標誌英文網站:Social Media Is Designed to Divide Churches—So What Do We Do?

作者: Clare Morell
2023-09-05
期刊
表現型個人主義
91期
互聯網
社交網絡